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16期 2014/11/1 出刊/ 半月刊

 

 

客家學院與原住民民族學院

【文/林永鈞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一生)】

 

一、族群研究學術機構:客家學院與民族學院

     施正鋒(2010),族群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少數族群,比較精確的說法是「少群
族群研究」。(Minority Studies)。在1980年代,社會運動百花齊放,社會學者積極參與,並將研究的對象擴及客家族群;從1990年代起,由於政治民主化加速進行,政治學者也漸次關心相關議題,同時,學者的視野也延伸至省籍議題;進入二十一世紀,由於新移民(婚姻移民)、以及「新臺灣之子」現象方興未艾,研究的對象更加廣化。

        臺灣大專院校中以「族群」作為研究的相關學院系所中有: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以「客家族群」為主要研究設立之學術機構有: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以及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以「原住民族」為主要研究之學單位有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由此可見,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並存的小島,因著它的小而美、小而巧,多元族群面貌在相關政府但未與學術機構歸指導下,期盼保留住台灣多元族群兼容並蓄的繁榮面貌。

        當中筆者個人求學經驗中,很幸運的能夠有機會進入上述大專院校就讀,大學求學階段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民族學院之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班階段則就讀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期盼在不同族群領域中發揮所學,為多元族群社會奉獻一己微薄力量。

    對於原住民族及客家族群,不同族群間所面臨的考驗與問題不盡相同,原住民族較多所面對的問題為族群內部的權益爭取問題、正名運動、還我族名運動、還我族與運動、還我姓氏運動、還我傳統領域運動、抗爭運動與自治運動。從訴求活動中不難看出,原住民族在過去統治者治理之下所受到的壓迫,不單是有形的壓迫,更多是無形,如傳統文化的迫害等,由於目前官方認定之原住民族有14族,由不同族群共同稱作「原住民」,訴求項目亦可見乃由全體族群之利益考量逐漸縮小至個人,至後期開始進行抗爭,爭取原本屬於其族群的文化延續以及公平正義(反遷葬、反美麗灣等)。

        對於客家族群在社會中所面臨問題的描述,徐正光(1991),在臺灣,客家人常被成為社會中的隱形人。造成近代台灣客家族群身分認同不明顯之因有:客家人來台先後,粵籍客家族群渡台時間較漳、泉籍民眾晚,人口比例相對較少,資

源分配競爭時,客家族群可能較居劣勢;清朝時期分類械鬥中造成的族群對立;客家人具有原罪,被視為受政權操弄的族群;另外台灣社會商業與工業化發展下,使得族群間的經濟、階級地位形成差異,福佬人從商而崛起,客家人進而隱形或同化;最後,政府政策制定,講國語運動對於方言母語的延續迫害,都使得客家族群在文化延續上面臨嚴苛考驗。

不論是歷史、政治、經濟與文化各層面中,對於台灣內部的「少數族群」而言,在不同時期與階段上都是受到壓迫與威脅的,1980年代隨著解嚴的開放,社會運動的崛起,資訊封閉已久的社會、人民面臨解構與重構進而再結構,一波波嚮往追求民主自由之聲,藉由社會運動模式紛紛竄起響應,不同族群間也勇敢為自我族群發聲、走上街頭訴求公平正義與權利義務。

對於台灣多元族群研究,教育界亦有建樹與改革,民國90年8月1日,國立東華大學正式成立「原住民民族學院」,藉以發展學術特色、因應國家整體建設以及原住民族文化復振與社會發展需求;民國92年6月12日揭牌,92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成立、民國93年3月7日揭牌,93年8月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正式招生、民國95年11月25日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揭牌。除上述學院外,各大專院校亦不乏關於族群研究之發展研究中心與相關系所,可見社會中對於不同族群之文化傳承延續漸受重視,相信透過多元族群教育進而付諸實踐,讓社會更多人了解台灣多元族群的面貌,使得不同族群文化得以復振與永續流傳。

二、        回顧與展望
強調多元族群兼容並蓄發展的今日,面對不同族群間的外部、內部問題時,
過去威權統治時代治理已不見成效。追求多元文化、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的今日,如何尊重不同族群多元面貌,在同中求異、異中存同,又不落入我族中心主義之中,正考驗著現代社會政府與人民的智慧。族群融合不應是口號,而應為人為追求與嚮往,尊重多數時,更應看見少數,畢竟多元族群發展面貌下,要的是尊重差異,而非同化進而消失於主流社會中。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王本奕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