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17期 2014/11/15 出刊/ 半月刊

 

 

苗栗「火旁龍」

【文/謝佩格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研二生) 圖/黃翔義】

 

苗栗市公所自民國88年起,開始積極籌辦屬於苗栗、屬於客家人的「火旁龍」活動,將這原屬於民間習俗的特殊族群節慶文化,透過文創包裝與策略行銷,時至今日,除了讓「苗栗火旁龍」四個字,變成了不可分的名詞與成為苗栗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元宵節慶活動之外,並躋身成為「南蜂炮、北天燈、中火旁龍、東邯鄲」的台灣四大元宵民俗節慶儀典之一。

    轟炸龍是指使用鞭炮炸龍,因為在客家語,炸彈,發音接近英語轟炸,恰巧也意味著轟炸或扔東西放火。作為一種文化習俗特別是客家人,客家人在苗栗希望轟炸龍能給他們帶來吉祥繁榮的精神,幫助人們獲得良好的運勢在今年年初,又迎來了一年的前景和平與收穫。火旁龍有所謂的六部曲,糊龍、祥龍點睛、迎龍、跈龍、火旁龍、化龍返天,糊龍指的是製作龍的意思,「糊龍」時將桂竹剖成竹篾,先後製作龍頭、龍尾,龍尾都有上卷,向右上卷起,代表母龍,向左上卷起代表公龍,再按設定的節數編製龍圈,依序排列銜接後幪上畫製好的龍被(龍衣)始告完成。元宵節舞龍活動之前,糊製完成的龍,必須於正月十五當天下午(未或申時)到當地的土地公廟,遵循客家古禮科儀「開光點眼」後,始可至家戶登門拜年;也有龍主及糊龍藝師,於祥龍糊製完成時,隨即舉行點睛儀式,同時設香案,每日早晚上香,至正月十五時再出龍參拜。 龍迎新歲報平安、氣招萬物慶豐年,客家人對元宵節「迎龍」有兩種意義,一是歡迎「神龍」登門參拜、納福;二為「撐龍」〈客語:舞龍〉,舞耍神龍道具驅邪,歡慶年節。在「點睛」後之祥龍,便可於正月十五起連續三天晚間出龍繞境向家戶拜年,依習俗各龍隊會於年初十左右將「金龍參拜」的賀帖送至預定行程家戶,告知龍隊何日將登府參拜,居民得比訊息,事先備好金香、炮竹、紅包在家守候,恭迎「神龍」登門。 跈龍是指早期農村路燈並不普遍,龍隊多以「火把」〈稻草編織捆綁而成〉領路,挨家挨戶參拜,而民眾手牽孩童提著燈籠湊熱鬧,跟著龍走,可以多吸點「龍氣」帶來平安吉祥,因此民眾樂此不疲,漸漸形成這個「跈龍」文化。 化龍返天又稱為「謝龍」,在苗栗客家人的習俗中,正月半「迎龍」為期是三天,經過正月十七晚上「迎」完預定行程後,龍隊須返回龍籍點睛的土地公廟「謝神化龍」當晚十一點子時舉行化龍儀式,其意功德圓滿,送龍神返天。 


而自小在苗栗家鄉長大,家裡正好又從事服務業工作,因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迎龍的部分,但現今的迎龍意義已經和過去的迎龍有些許的不同,現今每年都會有許多不同形式、支派的龍隊會挨家挨戶的來到家裡進行參拜,而從事服務業的通常多會讓這些龍隊參拜、給紅包討吉利。但因為每年都有太多不同的龍隊會來到店前,因此往往有時後會演變成看到龍隊就趕緊關門的情況,這在與過去的意義上似乎產生的較負面的影響。然而對於生為苗栗子民的我來說,仍然認為能夠延續這項「火旁龍」的文化,是一件美好的事,也許在之後我們可以將此文化規劃的更完善,讓每個人對於「火旁龍」都有更美好的印象。


(攝於2014年2月15日)
參考資料:http://www.bombingdragon.org.tw/steps6.html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王本奕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