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28期 2015/05/01 出刊/ 半月刊

 

 

專題演講:台灣客家族群的民間信仰)

【文/】

 

對於台灣客家族群的民間信仰,講師提到了三山國王與義民爺,其中有敘述到我們雖然提到客家就會想到三山國王,但是其實三山國王的廟宇,在台灣來說卻沒有比義民爺廟還多,這讓我對於三山國王產生了十足的好奇心,發現臺灣三山國王的信仰分布,與早年拓墾的族群有關。潮州、惠州、嘉應州等「粵民」移墾台灣時,將原鄉的三山國王信仰攜台供奉,祈求新墾地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或作為防止番害顯靈之提示,儼然成為清代潮惠移民,尤其客家人移民的守護神。學者邱彥貴將臺灣三山國王的信仰分布,歸納為四種類型:會館型:最早由潮汕與客家官商移民所共同奉祀。如臺南、嘉義、彰化等行政都市內之三山國王廟。福佬客型:福佬化的客家人所信仰。主要分布於大甲溪至八掌溪之間的台中、彰化平原鄉村上。防番型:北臺灣的近山地區,三山國王成為不分閩、客漢人供奉祈求平安、免遭「番害」的信仰。潮汕、海陸豐福佬人所建的三山國王信仰:分布於高雄、屏東若干信仰據點,其籍貫雖為粵籍,但語言族群上屬於潮汕或潮屬福佬,而非客家人。

    從上述分類可得知,在台灣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各地區產生了不同特性,比如說彰化平原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以荷婆崙霖肇宮為中心,便形成了「角頭廟」的分支信仰模式,並設有五營護佑,配合乩生降旨;宜蘭地區的三山國王廟,如冬山的大興振安宮則形成了供奉「虎爺」的特色,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常民文化則認為虎爺能「咬鬼鎮邪,也會咬錢納財」,因也能招財。彰化與宜蘭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明顯的與客家區或原鄉不同,可能是受閩南文化宗教的影響,將「王爺」、「五營」、「虎爺」等信仰元素納入,這種將「國王」轉化為「王爺」信仰的影響,有助於三山國王信仰在台灣福佬語地區傳播, 註2.有些廟宇出現僅祭祀某一位國王的現象。 註3.至於台灣北部客家區的三山國王信仰也有一些變異,如新竹新埔的褒忠亭義民廟左側殿中供奉的三山國王,是以木製神明牌位「三山國王之神位」的方式祭祀,這主要是彰顯「不忘本」的精神、並欲藉此產生凝聚客家共識的功能。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孝賢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