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30期 2015/06/01 出刊/ 半月刊

 

 

製茶不再制式化 茶農製茶隨氣候應變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鍾志明 苗栗】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今年入春以來,台灣經常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看天吃飯的茶農也得有新的機制來應付,過去氣候穩定時,茶農習慣春秋兩季製作不發酵的綠茶,夏天則製作全發酵的紅茶,隨著氣候轉變,茶農就得隨機應變製茶,否則受影響的,就是茶葉的品質與銷售。 

兩種茶葉放在一起,墨綠色還帶著海苔香的,就是綠茶,而暗紅色有濃郁焦糖香的,就是紅茶,過去農民習慣,春秋兩季製作綠茶,酷熱的夏季則製作紅茶,但隨著氣候難以捉摸,農民不得不改變過去的作業習慣。 

怡明茶園茶農 林玉萍:「現在的春天可能變得很高溫,可能又變得極度的低溫,它已經不是一個很常態的狀況,所以我們要根據茶菁的原料,然後看季節、看整個發酵度,整個配合來做。」 

茶農表示,綠茶強調清爽鮮甜,以頭份鎮的怡明茶園為例,綠茶主要銷往日本,由於日本人對綠茶要求極高,當綠茶製作完成,必須有濃厚的海苔香氣,否則就會影響買家的收購意願,而紅茶強調濃厚甘醇,目前主要是銷往德國,要是少了焦糖般的香氣,也會影響銷售。 

怡明茶園茶農 林玉萍:「茶園的原料已經出現了,我們工廠要馬上可以反應說,現在做紅茶,就可以馬上用,紅茶的方式來執行,明天怎麼突然間,氣溫整個變冷了,我明天可能要做綠茶,或低發酵的,我明天的工作人員,要馬上能變動。」 

而近來茶葉驗出農藥的問題,受到注目,茶農則表示,農委會其實都長期監控,台灣本土茶葉的種植與生產過程,因此茶飲店的茶葉發生問題後,民眾則反過來,向茶農直接購買求安心,過去民眾消費以信任品牌為主要思考,現在則因為食安風暴,讓民眾找上信任的小農直購,食安風暴與氣候讓消費者與茶農都得學會應變。  (2015-05-11)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孝賢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