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36期 2015/09/01 出刊/ 半月刊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 割讓台灣.澎湖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廖期錚 林敬祐 綜合】

 

今年是乙未年就在120年前的1895乙未年,日本因為朝鮮問題,不宣而戰,攻打當時清廷政府,清廷戰敗,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與台灣澎湖,台灣建立台灣民主國抵抗,1895年5月下旬,發生了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史稱「乙未戰爭」,日本方面則稱為「征台之役」,乙未戰爭中,參戰的義軍以客家人最多,還有包括劉永福的黑旗軍以及新楚軍、淮軍等正規軍,與日本戰鬥將近5個月,客家電視台從今天開始,將推出戰痕─乙未系列報導,帶鄉親回顧這場發生在台灣本土,最大且歷時最久的一場,全面戰爭,以及客家人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1895年4月17日,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引起台灣軒然大波,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成立,決心以拖待變,抵抗日本人。 

銘傳大學副教授 駱芬美:「就是台灣的抵抗,台灣民主國,丘逢甲這些人,所以他們那時候,就知道要採用武力,你就不只是接收而已,就是等於是說你要征服這塊地,它等於就是一個征服戰爭。」 

當時被任命為,台灣總督的樺山資紀,從遼東半島急調近衛師團,輾轉從琉球入台,5月29日從澳底登陸。 

1895年5月底,日本從澳底登陸,開始接收台灣的第一步,現在看到旁邊的鹽寮抗日紀念碑,其實在當年是為了紀念日本皇族第一次踏上台灣土地。 

近衛師團的登陸,讓台北城內人心惶惶,6月11日混亂局勢中,泉州人士辜顯榮代表台北仕紳,迎日軍入城維持秩序。 

台史館研究員 陳怡宏:「那時候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已經逃離台北城,所以台北城秩序軍隊沒人管,所以就變成由兵變匪,為了保護身家安全,其實有一波是漢人的商人,去跟日本人取得聯繫,希望日本人來接收。」 

6月17日樺山資紀,在台北舉辦始政式,宣告日本統治的開始,然而就在此時,桃竹苗地區,以大統領吳湯興為首的客家義軍則是積極備戰。 

銘傳大學副教授 駱芬美:「這些客家人考慮的就是說,這是我的土地,這是我的家鄉,我就是要捍衛我的家鄉。」 

義軍在桃竹一帶山區,伏擊日軍,屢有斬獲,由於義軍兵民難辨,戰情一度膠著,日軍竟然在台北到新竹間,進行無差別屠殺,造成民眾死傷無數。 

文史作家 楊蓮福:「當時的能久親王說,這是一場無差別掃蕩的戰爭,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年紀大年紀小,只要有抵抗,只要有看到就是一律消滅。」 

到了8月底日軍攻破,中部要塞八卦山後,再從澎湖增派部隊,分別由嘉義布袋與屏東枋寮登陸,三路包抄台灣民主國最後重鎮,台南。 

文史作家 楊蓮福:「當時的日軍在台灣的部隊,達到5、6萬人,兩個半師團,當時台南府城,有20個營1萬多人。除了黑旗軍比較能戰之外,其他都是,臨時組成的台灣義勇軍,所以其實戰鬥力有限。」 

台史館研究員 陳怡宏:「所以那時候乃木希典將軍,說如果你台南城,和平開城門,我就放過台南人的性命,如果進去台南城,有受到抵抗的話,就要把台南夷為平地。」 

為了能夠保全台南百姓,台南士紳循台北模式,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請求日本軍隊和平進城,10月21台南城開,台灣民主國也正式宣告滅亡,11月18日樺山資紀,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而根據統計這場戰爭,日本動員近4萬部隊,戰死164人,而台灣方面,3萬多混雜部隊戰死逾萬,其中大多是義軍,百姓的死傷更難以估算。 

乙未戰爭也因此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抵抗侵略、保鄉衛土,最為悲慘壯烈的一頁歷史。  (2015-08-17)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孝賢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