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36期 2015/09/01 出刊/ 半月刊

 

 

《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一書之心得

【文/林柏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一生)】

 

社會學的真理是在論辯中所產生。但是在論辯的同時,社會學也如同刀鋒,尖銳的可以傷人。社會學是不停的對社會的現象做出討論,提出質疑,甚至此種思考模式,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為追求真理的機制。每當遇到事件及現象時,此種思考方式便會從腦海中跳出,對事情產生疑問,同時也將問題在思索過程中內化,得到答案,提出批判。其實社會學時常在生活中出現,社會學的出發點在於對事情的疑惑以及想像,從想像的過程中,產生思考,提出討論,並且在不斷的思考以及討論當中得到知識。但是社會學的想像並非如此明顯能被大眾所發現,「其實我已是在運用社會學的方式思考了」。大眾對於社會學的想法或許是一種學術、學科的觀點,只存在於學校之中,並不存在於縣市中,其實不然。社會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先前三一八學運中,「社會學」這個名詞兼動詞在學運的具體化實踐後被顯現,也被大眾所看見。但是大眾得知的「社會學」是經由學運中的學生所讀的科系而獲得,並非透過對社會學的了解,而對其有所認知。也因此,大眾對於「社會學」的存在,因著學運佔領立法院的舉動,產生了兩極的評價與批判。保守的一方認為社會學已經不再是一門學科了,而是讓學生們的觀念產生偏差,做出了違反常理、倫理的攻占立法院行為。也因此對於社會學產生了強烈的排斥,甚至會避免自己的下一代去修讀此門學科。另一方則是提出在街頭上的抗爭,是一種具體化實踐以社會學出發的觀點,這是一堂活生生的課,是一堂移出教室、將課堂中投影幕所播映的論述與觀點,以親身體驗的方式,來談何謂社會學。兩方觀點差異極大,一方是從不了解中,從表面去看事情所得出的結論,再加上透過平面媒體及大眾以訛傳訛的傳播訊息方式,使原始事件在加工過後,顯得更為扭曲。一方則是受過課程的專業訓練,對於社會事件的敏感度提升,並運用社會學的機制來檢視此事件的發生,也因此對事件產生想法,更以行動的方式做出具體的回應。若以對與錯來解讀攻佔立法院的行為,便會如同布爾迪厄〈Bourdieu, P.〉所說的過度的二元化,你可以不認同,但是不是以分辨是非對錯作為結論。再者,也如同布爾迪厄所提及的場域問題。不同場域之間有著不一樣的結構,透過結構中鍊條的牽連,從鍊條頂端開始便是影響整條結構的方向,因著方向相異,所以產出的結論也就不相同,故沒有所謂的正解與答案。而場域與場域間是彼此互相牽絆的,透過之間的磨擦與碰撞,才構成今日的社會。
台灣的社會學樣態,隨著風俗民情,以及世代傳授下的潛在倫理模式,相較於布爾迪厄所處的法國社會學樣態,經由不停地砲轟、論戰及筆戰等正面對衝方式,追求真理,發揮專業,則顯得保守。也因此在對事件的看法有所歧異時,不會以直截的方式表達,而會考慮多重因素,例如對於師長的尊敬。若今日以法國的表達態度呈顯在台灣,或許會遭到嚴厲的指責,但是真理在論辯中實現。因此台灣如何能夠在多重考慮的情況下,以表達直截的方式,磨合出一套新方法呢?也許就如同布爾迪厄所說的,「社會學是會傷人的」吧!

參考書目
皮埃爾‧布爾迪厄〈Bourdieu, P.〉、羅杰‧夏蒂埃〈Chartier, R.〉,馬勝利譯,2012。《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孝賢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