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37期 2015/09/15 出刊/ 半月刊

  

 

客家生命禮俗

【文/林柏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一生)】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人生都會經歷的過程。人為求能在各階段過更好的生活、在心靈上獲得安定,因而發展出以有形、無形的力量,來改善或是幫助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有形的力量,在於能以身體感知感受到的安全感、穩定性;無形的力量,在於透過信仰中發展出的儀式,讓心靈能夠感到平靜,達到安撫的作用。
生命禮俗是基於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出現,客家生命禮俗更是添加了「族群」的意涵。因背景不同,族群間發展的儀式行為便不盡相同。由於族群的生命禮俗傳承不易,加上大眾對於傳承自身文化的觀念逐漸消失。在資本主義體制高漲的社會脈絡下,民俗文化嵌入了商業體系形成產業化現象,致使「民俗產業化」應運而生。此種發展模式,使客家生命禮俗的族群意涵消失,族群文化儀式的相異性漸趨相同。如殯葬業的處理方式,雖仍保有宗教的特殊性,但族群傳統儀式便在過程中不復見,或甚至想以古禮的方式入葬,卻也苦無人士協助。
在某次演講中,客家生命禮俗之能者周金水老師曾提及,以喪事為例,應該要設立一個專屬於客家的殯葬業,復興客家傳統的生命禮俗。筆者認為此舉有兩種意涵,其一為傳承,保留、延續客家辦喪事的古禮,其二則是具有「認祖歸宗」之意涵,以免往生者心靈上居無定所。但為考量往生者的喜好,以及為響應環保的觀念,傳承程序繁複之客家古法喪禮,實為困難。因此,筆者認為,民俗產業化雖是必經之路,但不能一味的將文化標準化,失去文化的傳統意涵,應在考量該文化中的本質意涵,以及往生者的喜好需求,於兩者間取得平衡。雖為民俗產業之一,但能保全兩面向的本質與純粹性,也能使雙方獲得心靈上的平靜。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孝賢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