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42期 2015/12/01 出刊/ 半月刊

 

 

關東客家崇正會訪談記

【文/江欣樺(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

 

    今年暑假有幸參與賴守誠老師的研究計畫,與老師、兩位學姐一同赴日進行客家崇正會的訪談工作。本次行程橫跨關東和關西,期間更參加了於上野公園舉辦的「台灣節」園遊會,也讓我們在了解台灣人在日本的生活經驗外,更藉機一窺日本人對台灣的想像。
    第一位接受我們訪談的對象,是關東崇正會的周子秋會長。周會長是關東地區客家社團的重要人物,也致力於客家相關文獻、生活經驗、文物等有形無形資產的搜羅及推廣,不但完成許多在日客家人的歷史、文化專書,在周會長的牽線下,也促成了日本民族學博物館「客家文化特展」,由新竹縣政府和在日客家社團提供展品、老照片,展示在日本的客家族群發展軌跡,會後也將捐給日本民族學博物館,希望能推動增設客家展區。
    我們和周會長約在新宿都心的高樓層餐廳,提供各式咖哩的午間自助餐,中午時段來客多是附近的上班族,也有不少中年婦女三五成群聚會談天;會長表示這是他與朋友見面常來的地點,一個月要來兩次左右。訪談之初,周會長拿出了家人提供的1910、1920年代老照片,展示當時的客家禮服,也希望能夠在台灣推廣客家民族的「族服」,猶如在國際交流時,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韓服,客家女孩也有自己的獨特服飾,在正式場合時穿著。與現居台灣的閩南族裔相較,客家人雖然也有原鄉、在台居住地之分,不過一提到客家族群,大眾的想像也往往聚焦於一些明確的象徵事物,如油桐花、客家花布等,儘管考慮到族群內部的多樣性時,這些通過地方政府等相關行動者轉譯、再現,而得以具體化且整體化的文化表徵,可能還是太過扁平粗糙,但周會長的「族服」提案,亦不啻是一件集中族群意識,並彰顯族群特色的美事。
    日本客家會已有七十年歷史,東京崇正會雖較晚成立,也有五十年歷史。1945年日本投降,當時戰爭結束,百業蕭條、生活貧乏,有許多人從鄉下載運物資到城市中販賣,當時只要出示中華民國護照就可以免於判刑,因而在日台灣人佔了黑市不少地盤,招致日本黑道眼紅,經常前來找碴,戰前即累積武裝力量的台灣人便發起攻擊黑道,更和日本警察展開一場戰鬥,喪生的十多人中有四位客家人。這段不為人知的在日客家人抗日史,也讓我們一行人相當驚訝。周會長表示,因為馬關條約以後台灣成為日本的屬地,台灣人也可以自由進出日本,因而有不少經商、留學、擔任技術工人的移民;日本戰敗之後,台灣和中國戰後約留下五、六萬僑民,韓國則多是強徵至兵工廠的強迫移民,戰後則留下六、七十萬韓僑。可能是基於早年韓國移民多從事技術水準較低的體力勞動,近百年前的社會階級分化,即便是到了今日,在日韓國人蒙受歧視的現象仍然存在;僑民數量和勞動技術水準的差異,或許也反映了日本在台、韓兩地殖民政權與當地社會力量相互抗衡之結果。
    在周會長的年代,要當公務員、出人頭地都很困難,鄉下子弟沒有外省人的關係網絡,只能到國外去冒險,運氣好就待在現地發展。當時聯合招生的「丙組」(生物、農學、醫學組)的競爭學校只有四五個,約七個人取一個,且大學畢業後經過特種考試就能當公務員,不用一直留在鄉下、一輩子當農民無法翻身。在留學考試合格之後,通過當時在就讀早稻田大學的客家同學介紹,從中牽線聯絡日本的保證人,才能順利前往日本;選擇日本留學則是因為英文訓練不佳,托福考試失利。由於一般印象常見「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海外升學、發展路徑,我們便進一步探問,才發現同年代前往日本的留學生亦不在少數,也才有後來各地崇正會的蓬勃發展。
    而周會長學成後長居日本的契機,是在台灣退出聯合國時,周會長剛好在日攻讀碩士,老師擔心台灣「變共產黨」,要求他先留在日本,在陸陸續續把家人接過來日本,遂為周會長找公司安頓下來,之後便一直在日本生活。相較於同年代留日的台灣人多擔任政府高官、大學教授等社會地位較高的職位,反而留在日本打天下非常困難,成就相對不高。早年抱著「為學不成誓不反」的心情,殊不知在取得學位後,又面臨巨大的政治局勢變動「有家歸不得」,讓周會長在日本一住便是數十年,以前年輕時平均一年回台灣一次,待工作穩定後、空閒時間較多,一年才回台三、四次。
    周會長的子女在日本小學念書時,仍使用台灣姓名,被日本同學排擠,因此才決定歸化日本國籍、改日本姓名,是為了小孩子不得已的手段。周會長指出,日本人的這種排外心態也展現在職場升遷上,一方面崇洋,一方面又看不起東洋臉孔,唯有工作能力特出,才能得到主管的賞識和拔擢。周會長的三個子女中,一個大學畢業後赴美在矽谷工作,次子在台灣的醫院服務,老么則是在東京當消防隊隊員。目前老么還沒結婚,要娶日本或台灣太太、子女的教育與文化適應問題,都讓周會長相當煩惱;如老大是在國外生活,結識現在的妻子,但在日本華僑數量本來就少,生活環境普遍都是日本人,自然就會找日本人當結婚對象。
    周會長曾經做過在日客家人的世代統計,發現第一代戰前來的多已凋零,第二代也年老無力管事,第三代參與意願不高,第四代則多被日本同化。周會長說「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文化」,但在異國客家話無以致用,要保留又更加困難,往往只剩下過年討紅包的吉祥話。此外,客家話沒有文字,也提高流傳的難度。雖然客委會多年來致力推廣客家語言教育、客語檢定等保存客家話的活動,但對於海外客家人來說,若是家庭日常環境中未能培養說客家話的習慣,要延續語言更是難上加難。
    在客家飲食上,周會長表示在節慶的時候,習慣上還是會製作湯圓等傳統食物,加上太太也是客家人,年輕時在美容學校當翻譯員,後來在百貨公司內遠親開的中華料理店擔任會計,飲食習慣也多以台灣風格為主。周會長也回憶以前小時候家裡會製作年糕、蘿蔔糕、發粄等食物,拜完天公以後女孩子會做很多控肉等燉煮的菜準備招待客人。而日本料理對季節性非常敏感,市場上多是當季的食材,家裡烹調也都採用當季食材,加上日本料理比較簡單,有時候從市場買回來擺一擺就可以吃了。周會長說,日本料理很少需要花很長時間,可能煮一煮簡單醬油調味就好了,相較之下客家料理多半需時較長,需要女性投入大量心力、時間操持家務。
    在一頓午餐的訪談中,周會長除了分享他自己的移民生活經驗外,更對台、日、中三方的時勢多所針砭,更期盼客家族群能夠團結一心,也讓我們看到一位長居日本的台灣人,仍然心繫自己的族群和家鄉,並通過各種行動支持、宣揚客家文化,期望能在當代社會中發揚光大。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周佳儀、涂正強、邱宜軒、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黃聖雅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孝賢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