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48期 2016/03/01 出刊/ 半月刊

客庄場館的未來 —以客家文化真實性探討

【文∕葉典翰∕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二】

摘要
    臺灣許多縣市設有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展示場館,多數場館營運多年,常設展與特展也一檔次接著一檔次對外展出。本研究以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為例,以文化真實性的角度切入,藉由隨機詢問現場參訪民眾,了解其對整個園區的場地、展出內容與期待等之意見,進行推測與分析,最後進行整理,並嘗試回應一間好的客庄場館在未來能有哪一些努力的空間,讓民眾願意經常到訪,並從中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客家場館、客家文化、文化真實性

壹、緒論
在臺灣,許多的縣市都擁有自己的客家場館,規模大小不等,既有較為大型的如:「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也有地方縣市的如:「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等。
這些場館多數皆已運行多年,舉辦過許多的節慶、展覽、表演、營隊等,逐漸的形成其自己的風格,每年的例行活動也都很穩定的持續進行。
這樣的穩定型態讓筆者開始思考,是不是還有許多的可能性是我們的政府,無論中央或地方,未來能繼續創新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想法,讓我想要去探討民眾在參觀過這些場館後的一些意見與想法,並嘗試使用文化真實性此一理論來進一步的了解參訪者的態度與意向。藉由現場隨機訪問的方式,取得參觀民眾對於展場內容之感受。
從這些參訪者的回應中,可以大致了解其對於這些客家文化的展場的期待與感受,也可以作為後續政府在策展的一些依據,讓臺灣客家文化在展示與知識傳遞的區塊能夠更加有新意。

貳、文獻探討
一、真實性
關於真實性(authenticity),Reisinger與Steiner(2006)認為真實性是以看得見的物體作為基礎。Handler與Staxtor(1998)則認為真實性的體驗是有關個人的感受,他們自己可以接觸到真實的世界以及真實的自我體驗。Heidegger(1996)提到所謂「真實性」是一種人的真實的存在(Being),只有當人把握此在的可能性,作出選擇並獲得自我時,才處於「真實」現象,這種相互作用涉及到文化衝突,身分的追求,使用目的地。
二、客觀真實性
客觀真實性,著重於物品為基礎的概念,當人們開始思考真實性時,通常會想到的是從另一個時空來的物品,加上因為它存在於博物館中,而認為此物品本身是真實的。此概念著重在於對真實性的客觀看法,或是以物品為主的方法。
三、存在真實性
存在真實性,Wang(1999)認為存在真實性強調的是旅遊者的主觀體驗,也就是將真實作為一種感覺,與本真的自我體驗結合起來,當處於存在的本真狀態時,人們感覺自己比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真實、自由,但這不是因為他們發現旅遊地點是真實的,而是因為他們擺脫了日常。Brown(1996)認為存在真實性是一種旅遊者用於快樂時光所引發的存在狀態。(林裕強等,2012)

參、研究方法
使用隨機訪問的方式,對於前往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參觀的民眾進行訪問,了解其對於整座園區的意見等,作為分析的依據。

以下為詢問之問題:

  1. 請問您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參觀嗎?
  2. 是什麼原因吸引你來到這裡參觀?

3.  對於展出的內容有什麼看法與建議?(於常設展與特展中詢問))
4.  是否為客家人(定義:父母親任一方為客家人)?
5.  期待展場中還能展出哪些內容?
6.  對於展出的內容印象深刻的部分?
7.  是否會再次來訪參觀?
8.  對於展出的內容你同意嗎?對於展出內容的真實與否有沒有質疑?
9.  你覺得桐花是客家的象徵嗎?

肆、研究結果與分析-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文化是國家民族延續的命脈,文化建設更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以土地為主軸的族群歷史觀」中客家族群是新臺灣人的重要組成之一,所以在這多元文化社會之中,如何將客家文化保存融入生活並發揚光大,是重要課題之一。

  隨時代變遷,已由過去「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轉變為「處處都有客家人」。為落實客家文化的精神,新北市政府選定於三峽區隆恩埔段的公有地上興建可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期在新時代文化交匯洪流中凝聚客家意識,發揚硬頸的客家精神,進而將客家優良精神、特色推廣至全世界。
一、常設展
園區內常設展規劃成8個主題區,內容包含了客家人的身世、語言、建築、產業、藝術、信仰、祭祀等不同的面向,常態展示客家文化的意涵。

(一) 新北好時客   
撥放新北客家紀錄片,呈現客家人在新北市29個行政區發展出的在地客家文化。 
(二)北客古蹟
客家先民投入新北市墾拓的行列,興建廟宇書院,於碑文屋跡中留傳不少的歷史的印記。
(三)客路青山 
展現樟腦、燒炭的生產與客家人生活之間的關係。       
(四)尋宗客跡
從餘存的祭祀和族譜記載,得以窺探、尋找出客家人宗族與身世的秘密。
(五)茶語客話 
茶葉聯繫了客家族群勞動的記憶,也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樑。   
(六)義客記典
記載著客家義民信仰的時代背景,喚醒客家人的族群意識。
(七)豐年留客 
藉由鬥風箏、搗麻糬、做總忌等傳統,見證三百年來濱海客庄獨特生活風貌。
(八)騷客文人

二、對當期展覽之意見
在當期中,展出兩位客籍藝術家的作品。
遊客回應:
1.展覽感覺不錯,但整體感覺沒有跟客家文化太有相關。(客家人,第一次參訪)
2.還不錯,很精緻。(非客家人,第一次參訪)
客家人可能會以自己擁有客家的身分,因而感受到展出內容跟客家是否直接而高程度相關聯,非客家人則否。

表一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當期特展

展覽名稱

展覽內容

布藝樂乎‧陶然自得-廖芳英布藝推繡暨陶藝作品展

布藝推繡緣自西藏唐卡製作,清朝時為宮廷工藝,有浮雕軟撥及硬撥兩種技法,將不同材質、顏色的棉布,推(拼)繡出完整藝術品。這種化零為整的藝術創作極為繁複費時,如同客家先民開山打林、墾拓荒地的精神,一樣令人敬佩。

廖芳英創作的觀音菩薩與12藥叉大將,記錄了她的日常生活,每件作品反映出簡單平凡的心念。創作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

「原之境」新自然主義-2015陳原成創作個展

原之境」新自然主義,是作者在探索自我風格與繪畫語言發展的系列創作。運用油畫、壓克力顏料及大自然實物等各種創作媒材,在畫布上以非形象、純粹抽象的藝術形式自由揮灑,將原本就存在於內心世界的生命情境或外在自然意象,轉化為可以穿越時空、充滿繽紛色彩並帶有律動感的點、線、面造形,試圖傳達對宇宙萬物、大自然生命原力的驚奇與探索。

資料來源: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網站

三、對於展覽場地之意見
遊客回應:
1.展出的東西有點太少,空間是足夠的,但是內容比較缺乏(客家人,第二次來訪園區)。(當時由於二樓常設展空間正在更換展場,有一半的空間是關閉的)
2.圓樓的建築設計感覺很漂亮,但是在台灣應該沒有吧?應該要更在地一點。(客家人,第一次來訪園區)。
3.空間很大,戶外跟室內都設計得很舒適(非客家人,第一次來訪園區)。
4.很有特色,把土樓的樣式融合在建築裡面(非客家人,第一次來訪園區)。
客家人對於建築比較敏銳,提出了在臺灣圓樓並不是客家族群的主體建築樣式,而非客家人可能覺得這些都稱作土樓,沒有太多區別,對於是否是臺灣的建築也較不會過於講究。

四、對於展場內容之意見
(一)關於客家象徵—油桐花
遊客回應:
1.對於客家的代表花是油桐花,我不太能同意,因為在南部看不到油桐花,覺得油桐花只能是代表北部客家。(父親為客家人,第一次來訪)
2.油桐花應該是代表北部客家,南部客家是以夜合花為代表,但是最近好像有聽到客委會要將蒲公英作為客家的代表花。(客家人,第一次來訪)
3.我參加過客家桐花祭,桐花應該就是代表客家。(非客家人,第一次來訪)

每年春夏之交,台灣北部(彰化以北地區)山區可以看到許多油桐花盛開,油桐樹曾經是客家人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所以油桐樹與客家人的淵源深厚。油桐樹的生命力強,也被用來描述客家人的節儉與堅毅的性格,臺灣各地也有許多客家桐花祭的相關活動,行之有年。
但在南部,其實無法見到油桐花的蹤影,夜合花,白天以綠皮裹著層層的夜合花瓣,就像勞動女性為躲避烈日,包裹著層層頭巾,辛勤的工作;其花香青淡,夜裡綻放,就像下班後卸下重擔,卸下頭巾的女性,散發出幽雅的女人香,露出溫柔臉龐,陪伴家人。
客家人對於桐花是否完全能代表客家採較保守的意見,但客家人因為參與過客家桐花祭,而認定桐花就是客家代表。
筆者認為,北部與南部都各有所代表的客家花卉,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中僅呈現、描述桐花為客家的代表花,其實是不完全的,應當兩者並列介紹。
(二)關於客家源流
遊客回應:
1.這裡選擇使用客家人經由幾次的遷徙從中原到福建廣東一帶最後到台灣來,但我有聽過一種說法是,在大陸的時候原生地就是在那邊,是一個族,那一個我不太會唸,我覺得可以把這兩種說法都展示出來。(客家人,第一次參訪)
2.還不錯,很精緻。(非客家人,第一次參訪)

羅肇錦教授三十餘年來鑽研客家語言,顛覆了羅香林的「客家中原論」,客家人不是中原南遷,而是世居閩粵贛山區的族群,客家話是道地的南方語言。有別於現今多數學者認定的「客家中原論」,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前院長羅肇錦教授提出,客家話是南方語言,是世居於中國閩粵贛山區的「畲族」。
關於客家源流的描述,位於三峽的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展示廳中,所使用的是「客家中原論」的描述,雖然兩種說法被支持的比例有所差別,但因為都是經過考據的說法,筆者認為應當將兩者都列入源流的內容中。

五、關於未來的展示內容
遊客回應:
1.我覺得可以多蒐集一些現在在臺灣的客家人自己的生活故事來展出,會更有意思。不然都是一些花布、藍衫。
2.會希望能夠多展示一些不同的東西,之前去過其他的館,覺得都差不多。
3.可以介紹多一點台灣客家的建築,因為圓形的土樓該不是臺灣有的吧?

伍、結論
綜觀參訪後的遊客意見,首先,客家文化的場館擔負起客家知識傳遞與發揚的目的,其內容當然必須經過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考據後方能展出,為求更加完善、全面的呈現,關於客家歷史與人文,有些已經擁有較多的文獻可以考據,但有些則是新的見解與說法,但仍有奇證據者,應尊重各方說法,並列入展示內容之中,不能偏廢。
在傳統與歷史中發覺創新的可能,不僅追朔從前的客家人,將其當時生活的樣貌呈現出來之外,更應關注現代的客家人,蒐集他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故事、與其他族群互動的點滴,還有他們對客家事務努力的成果,讓更多的參訪者了解臺灣客家人的生命力。
以文化真實性的理論來分析,是否為客家人這一個因素,對於遊客在感受客家場館內的展出內容時是有較明顯差異的,也因為客家人身分的原故,對於展出內容會有較多的意見與質疑。
臺灣各地的客家場館硬體設備是完善的,更應當去努力的是展出內容的部分,是否有發揮到傳揚客家文化並與時俱進是相當重要的,藉由參訪民眾的回饋,可以作為日後策展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吳德亮(2011)。客家圍屋:海峽兩岸的土樓意象。新北市: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市:北市文獻會。
陳運棟(1998)。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市:臺原。
黃秋芳(1998)。台灣客家生活紀事。北市:臺原。
林裕強、陳美芳、楊庭芳(2012)。探討文化遺產真實性對旅遊忠誠度之影響。《區      域與社會發展研究》,第四期,318-335。
原來(2014)。傳統文化推廣振興之延展型態探究。《藝術學報》,第94期,87-101。
高燕(2006)。旅遊者對民族文化真實性感知的差異性研究。《廣西民族研究》,  2006年第一期,182-186。
張明(2006)。旅遊目的地文化真實性探討。《學術探索》,2006年第6期,133-136。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網站http://www.hakka.ntpc.gov.tw/index.php?selectpage=bodymainpage&mid=1&pageid=3&flag=88272094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hakka.gov.tw/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http://www.hakka.ntpc.gov.tw/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網站http://chakcg.kcg.gov.tw/homestyle.php?styl=06&dat_id=48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揚義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