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56期 2016/07/01 出刊/ 半月刊

 

 

十步之內有芳草~談客家文化和傳承

【文∕葉倫會∕文史工作者 圖∕李秀鳳 攝影】

B

四月底,奉客家委員會鍾萬梅主委之命,在該會主管會報演講客家文化及其傳承。稍早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王淑芬教授囑就個人在台北史蹟界奮鬥的過程和學生分享,自定演講題目「十步之內有芳草」。

    奉命到客委會分享客家文化暨傳承時,回憶自1997年開始,在台灣文化界打滾,近六百場演講,885次的史蹟導覽,有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的想法,於是靈機一動,結合兩次的演講主題,唯兩者的聽眾不同,內容當然不一樣。

    客委會各長官當然是客家學的專家,在他們面前談客家文化,需要幾分傻勁,用心準備才是正道。曾向幾位耆老請教客家文化,因為他們的生活模式,就是客家文化和傳統的楷模,但要其具體說出所以然,除了說法不一外,差異也大。

    因而反求諸己,就近年從事文化傳承的經驗,先行整理、分類,分享有用的觀念。平日行走江湖,不論演講、寫作或導覽,講求簡單、明白,期望聽眾或讀者聽後、看後,就能心神領會,了解其中的真諦。

    客委會人事室經辦同仁指示提供演講內容和選擇題,後者做為演講結束後考核用。向經辦同仁報告:「歷史文化就長遠來說,沒有優勝劣敗,沒有是非對錯,有的只是觀點不同。」理論上,沒有固定、正確的的答案,有的是熱忱和與時俱進的思維。不過,為了不為難經辦單位,仍提出一個問答題「您認為客家文化傳承最合宜的方法:戲曲、語言、建築、文章等,是記錄重要還是創造重要?」 

    抵達客委會,鍾主委派黃碧霞秘書接待,到主委辦公室,彼此閒談客家文化傳承,趁機請教主委,施政時,會以哪一項做為優先項目?共同結論是知識和熱忱。下午二時,和主委一起抵達會場,看到幾個熟悉的長官,甚至有引領我踏入台灣史領域的貴人在座,他們對客家文化的投入與熱誠,有目共睹,在高手雲集的場合談客家文化傳承,讓我備感壓力。

    言簡意賅是鍾主委講話的特色,他致詞後,換我上台。既然要見公婆,遂放膽直言。1997年,為了讓海關博物館永續經營,請台北霞海城隍廟將其主辦的大稻埕逍遙遊景點,也納入海關博物館,交換條件是由我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看似平常的奉獻,竟陰錯陽差的更深入了解台灣各地的史蹟文化。

    近年來,或許是知識深度和廣度都有些長進,發現客家鄉親在台灣歷史文化發展中,擁有不可磨減的成就,透過九百多次導覽(至5/18日止)、近六百場演講的重覆敘說及思考,期望參與者更能了解台灣文化的優質內容,認識許多客家前輩奉獻的心力。

    晚近文創的口號叫得震天價響,殊不知老祖宗在談生意時,早已告訴我們:「生意就是生生不息的創意」,而這些創意頗多來自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談客家文化,不僅要認識客家,更需要理解相關知識。試舉例說明之,孔子世家贊: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談客家,說文化,每項都需要廣博的知識,要像金字塔一樣,既要廣大又要能高。若此,客委會長官需要具備十項全能的知識和智慧,才能勝任。建議大家讀蔣夢麟著的「西潮」,該書內容自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開始到抗戰結束,西方的潮流快速進入中國,為中國傳統文化掀起翻天覆地的大轉變,舉蔣氏在文章中的一段話:「我們要以農民為師,謙虛的向他們學習,不要以有限的知識隨意的教育他們。」

    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日本谷口治郎畫的「悠悠哉哉」漫畫,該書介紹日本中、小學課本敘說的歷史人物,即德川家康時期的伊能忠敬,自商場退休後,每天漫步在江戶街頭,藉由悠悠哉哉的行走步伐,丈量上野、淺草,乃至品川、兩國等地,不同景點的距離,因為毅力使然,而能觀察各地的獨特景點,享受文化傳承的喜悅。

    傳統和創新,是社會賴以進步的法則,缺一不可,客家文化也要仰賴傳統和推陳出新,才能夠綿延不絕的傳述下去,舉桐花祭和客家花布為例,因為新的創意,而活化了這兩項客家傳統;鄧雨賢、張福興是不可多得的音樂大師,其作品影響深遠;尤其涂敏恆作曲、作詞的「客家本色」,其內容可能較貼近客家人在台灣打拚的身影,更是為大眾熟知,如何繼踵前賢,再創新局,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鈔票和客家好像沒有關係,其實有些關聯。一般人看到一百元新台幣,第一印象是國父遺像,孫中山是客家前輩,有人會聯想博愛。博愛就文化傳承來說,稍顯消極,唯後面有禮運大同篇,宗旨是「…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在此呼籲大家,從事客家文化傳承,一定要有這種民胞物與,推己及人的使命感。

    我的演講內容和所有歷史文化一樣,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優勝劣敗,有的只是觀點不同,講對了固然很好,倘有疏失,幸好,每位長官都有豐富的學識、經驗和智慧,了解取捨之道。好友姜禮德在各種客家聚會,創造「客家好,客家讚,用心做,一定讚」的口條,希望所有客家人,務必為客家文化和傳承認真打拚,千年、萬年,永遠不改變。

編者按:上圖是本文作者葉倫會老師,去年9月9日為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三所碩士班新生參訪大稻埕,在百年老店有記茶行門口做導覽。葉老師自海關博物館首任館長退休後,即以台北散步者自居,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義工至今,獲獎無數,今年又榮獲美國客家台灣文化獎。獲此殊榮,葉老師深入了解美國客家台灣文化獎的源起及頒獎歷程,以下是他的補述資料:

美國客家台灣文化獎       
聖路易台灣人教授協會為鼓勵對台灣客家語言文化的研究、提倡及推廣,於1987年底發起設立「客家台灣文化獎」,此構想獲得美國僑界熱烈的響應支持及贊助,慷慨解囊捐助,自1988年起,客家台灣文化獎持續不斷的頒發,這份毅力,正是客家人千年、萬年都要堅持的傳統精神。1989年(即第二屆起),華府全美台灣客家文化基金會亦贊助「客家台灣文化獎」。

    創辦美國客家台灣文化獎的靈魂人物,首推朱真一(Jen-Yih Chu MD, Ph.D)
,朱博士是新竹縣人,1940年生,新竹中學畢業,1965年,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赴美後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任職聖路易(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曾任小兒血液科及繼續教育醫學部主任,2006年8月退休擔任名譽教授。

    在專業領域之外,朱博士關懷臺灣的歷史文化,尤其是醫學史、醫學人物故事、教育、人文及客家文化等。曾獲「賴和紀念特別獎」、「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美國臺灣人生物科學會服務獎」、列名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等。除專業著作外,尚有 《府城醫學史開講》、《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等書。

    此獎為鼓勵對台灣客家文化研究、提倡及推廣的人士或團體,由美國客家台灣人社團提供獎金,發給得獎個人或社團獎金$1,000美金,獎牌由客家雜誌社製造。並在客家雜誌社每年舉辦的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開幕典禮時頒獎,迄今已舉辦了29屆。

    客家台灣文化獎規範文化一詞,凡文學、語言、歷史、民俗、民謠、歌舞、戲劇、社會等都是。凡研究、提倡或推廣客家文化者,只要認同台灣,對客家文化傳承有貢獻者,符合傳承台灣客家鄉士文化歷史語言者,不論出生地,使用語言,也不在乎其是否住在台灣,都具備獲獎資格。依歷年客家台灣文化獎得主的身分觀察,對象極為廣泛。

歷年得獎人或團體,包括:鍾肇政、羅肇錦、楊兆禎、李能祺(李喬)、黃子堯、寶島客家電台、Paul McLean(麥煜道牧師)、徐登志、鄭榮興、新客家廣播電台、陳永陶、張捷明、古國順、何石松、賴碧霞、邱一帆、葉日松、客家文學雜誌、邱榮舉等,今年得獎者有三人:葉倫會、龔萬灶、黃山高。

   主事者發現歷屆獲獎人的年齡層偏高,特別保留一分給該年未滿四十歲的年輕人.這份思維及用心,值得從事客家文化傳承工作者學習。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劉揚義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