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68期 2017/01/01 出刊/ 半月刊

 

 

鄭文燦市長:讓客家走入生活、結合城市

【文∕轉載自桃園市政府市政新聞】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6)日上午前往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出席「客家書院─大專院校客家藝術文化扎根計畫啟動儀式暨『文青x桃園客家』論壇」,鄭市長表示,中央大學不僅有客家學院及客家學程,也把客家文化納入通識學程中,是一個很好的客家文化基地。

因此,市府客家事務局與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合作推動「大專院校客家藝術文化扎根計畫」,包括「文青X桃園客家」論壇、「當代客家女性的跨界對話」系列講座、客家達人駐校工作坊、客家藝術文化節、跨校「體驗客家」通識課程、客庄社區影像紀錄工作坊等活動,讓客家文化在學院中進行正向激盪。市府將打造桃園成為客家文化復興運動的中心點,透過詮釋客家讓更多人認識客家,讓客家「走入生活、結合城市」,成為桃園的魅力點。

鄭市長說,中央大學曾於平鎮、新屋、龍潭等地設置客家書院,內容包括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及工作坊等;今(105)年的「桃園客家微電影競賽」,中央大學生團隊提出的作品,內容讓人驚豔。市府結合大學、社區及產業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客家文化,讓中央大學成為桃園客家人才的搖籃,透過各式活動讓大家熟悉客家文化,進而更喜愛客家文化,也讓客家成為桃園的魅力點。

鄭市長表示,桃園市內客家籍人口約80萬人,是全台客家文化的中心點,也是海外客家人來台必遊之地;在人類學的研究上,客家是具有族群文化特質及地方知識特徵,客家文化是一個發展中的文化。

新市府上任後,運用全新的觀點打造「客家知識學苑」,參加人次約1萬人,課程相當豐富,包括中央大學認證學分班等,此外,行政院客委會也把桃園當作客家文化重點場域。市府將從語言、文學、音樂等客家文化方面出發,並推展到百工百業、客家美食、客家文創等面向,透過詮釋客家,讓客家文化成為一個知識體系,也讓更多人認識客家。

鄭市長也在「文青x桃園客家論壇」中,針對閒置公共空間的活化利用、客家文化的推動方式以及付費觀賞文化表演等議題進行說明。鄭市長表示,任何創作都需要表演空間,桃園市境內雖有中壢藝術館、展演中心及社交館等藝文表演空間,但較不適合獨立樂團或是小型表演。而中平路故事館、楊梅故事館、八德的八塊厝故事館等,以往都是進行靜態的展覽,市府將規劃納入較為活潑的小劇場,讓客家文創或是年輕人的創作,有一個實驗型的舞台。市府將以公共化的方式推動,活化市府的閒置廳舍,讓客家文青人才有固定表演場所。

客家文化的推動方式方面,鄭市長表示,文化是一種累積的過程,城市的節慶都與歷史有關係,日本在戰後重新詮釋自己的歷史,目前的大河劇及戰國小說等都是戰後復甦過程形成的,也因此恢復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

台灣與客家的歷史結合相當密切,例如義民爺的信仰,代表台灣人保鄉衛土的精神,市府規劃設置「1895台灣乙未戰爭紀念碑」,作為詮釋客家歷史的重要起點,並與大學合作;透過學術的協助,讓文化扎根成為知識體系,才能夠成為一個自信的客家人。

有關付費觀賞文化表演的議題,鄭市長表示,售票型、商業型的表演活動屬於流行文化,活動需要較大的室內場地及流行歌手,才能讓觀眾覺得值回票價。其次,目前桃園展演中心及藝術館等以公益演出為主,在戶外的草地音樂會方面,市府也規劃明(106)年開始,常態舉行假日音樂市集。

第三,表演藝術需要培養,任何一個表演團體缺乏經費將無法持續運作,市府也將在舉辦活動時,研議提高表演團體的費用。此外,早期付費看文化表演是常態,台北的音樂表演場所如「THE WALL Live House」等場所都是收費的,民眾也習慣付費進場聽歌,但是,許多市民朋友仍未養成習慣,「文化不是免費」的觀念需要時間建立,這也是推動文化活動的門檻。

今日在鄭市長及校長周景揚的見證下,由市府客家局長蔣絜安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主任陳秀琪、藝文中心主任周錦宏、通識中心主任王俐容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包括桃園市議員黃傅淑香、財團法人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董事李合鑑均出席論壇。(2016-12-26)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吳慧庭、李秀鳳、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