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74期 2017/04/01 出刊/ 半月刊

 

 

羅思容:談唱當代客家女性詩歌

【文∕倪嘉苓∕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

 

26012

3/14蒞校演講的羅思容,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客家創作者,涉及領域包含音樂、詩詞、繪畫等,更特別的是,其選擇多位跨世代、跨族群的台灣重要女性詩人作品,以自彈自唱的方式帶領我們體驗不同的生命故事與本土、自然的情懷。

覺醒的隱形化客家人
羅思容提到在其成長過程中是禁止說方言的,受當時的氛圍影響便成為了國語人,因而一度遺忘了從小由母語所深深烙印在內心深處的情感意識,直到2002年整理父親羅浪的詩文集,被當中的內容所觸動,彷彿獲得了一把通往族群文化與自我認同的關鍵鑰匙,重新自覺、體悟到原有的客家身分,並用客語賦予父親的詩作另一個新面貌。

雖然其覺醒較晚,但可說是一鳴驚人,以詩入歌的方式唱出與生命的激昂對話,甚至橫掃各大音樂獎項,羅思容無疑是一位沉睡的魔女。

童年回憶的滋養
羅思容與孤毛頭樂團具有非常獨樹一格的音樂取向,由團名就展現出其不受束縛、變鬼變怪的風格,曲風不但保有台灣鄉土歌謠的魅力,又深具多元融合的多層次韻味,就是期望跳脫社會規範的框架。也確實,其帶給眾人聽覺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對此,羅思容表示其實每一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尤其童年是人生階段中最天真爛漫的時期,所以兒童擁抱生命的能力,或許比其他人都還要更熱情、直接、率真。而對她自己而言,幼年在苗栗成長的童年生活、家鄉情懷是其創作中很重要的養分。

我想,對每個人而言,也都應該好好去感受人生歷程中的每一個階段,或許有朝一日累積的豐碩經歷將成為自我實現的關鍵,同時也能賦予這些別有意義的故事有更深一層的價值。

文學和音樂的跨域結合
諸多的客籍文學家在創作中的內涵跟生活場景,的確都發生在客家庄,但並不一定是用客家語言作為傳遞的媒介。對此,有些人認為應該恢復客語書寫以表達母語本身的魅力。

而羅思容則認為客家屬於漢族的民系之一,客語也是漢語的其中一個脈絡,所以偏向於贊同羅肇錦老師的觀點,表示文字的書寫應該回到漢字形音義的建構,不光只是為了讓客家族群能夠理解,同時應該擔負著與他者對話之作用。

因此,她在創作上並不受限於固定而單一的音樂類型,期望自己能夠撕去客家的標籤,以女性為出發點,同時結合族群、文化、社會等人文風情元素,不但開啟更寬廣的創作之路,也發揮更強大的渲染力,透過文學、音樂來讓更多人注意到屬於台灣這片土地獨特的迷人之處。

詩作演唱及分享
客家是一個充滿包容的多元族群,保有日久他鄉是故鄉的流浪性格,在面對各種挑戰時都能以硬頸的精神面對,因此孕育出豐富的文化涵養與故事性。而在演講中羅思容除了自己創作的作品〈七層塔的滋味〉、〈七層塔炒蛋酒〉,也分別介紹或演唱多位女性詩人的詩作,包含杜潘芳格〈含笑花〉、利玉芳〈門紅〉、劉慧真〈白薯,月光山〉、徐香蘭〈土地是我的肚臍跡〉,呈現有親情、鄉愁、童年及跟土地的各種情感,以渾厚透亮的嗓音賦予每一首歌生命力,讓我們感受到每一個故事想表達的千萬情緒。

最後,羅思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跟我們分享三個她認為在生命中要培養的重要能力,分別是跟知識相處、自我反省及學著跟美好的事物相處,期許每個人都能從自我為原點,更能體會生命的意義。

26012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吳慧庭、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  
 (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