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HAKKACOLLEGEE-PAPER第058期2006/11/05出刊/月刊

 

 

「客」,為求安定不斷遷徙的族群--二次移民的東部客家人

專訪花蓮縣母語教師廖有文先生

【文/廖致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廖有文

花蓮縣吉安鄉客屬會總幹事
教育部合格客語支援教師
花蓮縣母語教材編審委員
客家雜誌東區專員

 



「日子毋好啊!」當被問及為何從西部舉家遷徙,廖先生七十三歲的母親這樣說。民國二十四年,苗栗縣發生了關刀山大地震,時局混亂,天災是當地人們被迫遷徙的最直接因素,廖有文先生的祖父、父親就是在那年一家十幾口搭公車、火車花十天半個月,最後落腳花蓮。

那時,蘇花公路剛通車,修路的工人多是竹苗地區客家人,在該地區早有所聞,東部是個怎樣怎樣好的地方,傳說有人初至花東因此發達,日本政府對東部地區也早有規劃,撫番略有成效,又外銷樹木、吉安米、菸葉,這些個故事像一張一張美麗新興社區的宣傳單,是人們向東部移動強大的吸力,廖先生形容,就像鐵達尼號的男主角,坐上船望著海,對美國充滿了期待與幻想!

廖有文先生的姑婆當時嫁入花蓮瑞穗龍姓人家,在花蓮生活安定穩定,叔公廖天霖,人形容他「流流漂漂」,人無大志,來過花蓮幾次,拜訪其姐,每回西部無不稱讚後山之優;地震發生後,廖家最高長輩廖維二,也就是廖有文先生的曾祖父,決定替兒子分家,其中廖有文先生祖父廖天德(38歲)、叔公廖天霖攜家帶眷赴東部,廖維二亦同行。

啟程日期是八月半後,從老家今頭份鄉徒步至竹南,再搭火車到蘇澳,接著換客運最終至花蓮倚靠親人,廖天德和廖天霖的大姐當時住在瑞穗鄉瑞北村,一群人浩浩蕩蕩,在附近透過管道找田耕種、找事做,在紅葉住了半年,廖維二病逝,廖天德熟識的日本人,輾轉介紹全家搬到富里鄉明里村,開始種菸葉,當時日人積極出口菸葉,而明里在日人規劃管理下,幾乎家家都賴以維生,菸葉經濟價值高,生活獲得改善,日子越趨穩定,於是,廖家在明里就此長住了下來,直到菸葉漸沒落,一切都步上軌道,生活也不再捉襟見肘,從西部來的廖氏一家三代,正式的落地生根。

廖有文先生的父親廖仁綱自小身體虛弱,不如兄弟般忙於農事,他和師傅學手藝,結婚之後搬至富里街上開相館,花蓮本是一個族群多元的社會,廖先生有兄弟六人,為照顧生意,自小能精說國語、客語、閩語,日語,甚至也能說些原住民一兩族語,廖先生說,花蓮地區種族豐富,且分佈得平均,在市場能聽見幾種語言也不稀奇,向什麼人買東西,也會說幾句該族語,人人習以為常,縱使原住民和漢人的話題老是在媒體上被大做文章,花蓮族群問題卻依然如風景般美如仙境,與世無爭。

廖先生因結婚工作之故,在民國七十年已搬至花蓮縣吉安鄉居住至今,育有一子一女,家中完全使用客語,活脫脫的母語教育模範;遷入東部在廖家已是第四代,有人說,東部的客家人更是勤奮,二次移民的歷史讓他們更珍惜安定。

一個依山傍水的天堂,不再是過客,是這裡的主人。


▲BACK

◆發行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榮譽發行人/ 李羅權校長
◆發行人/ 丘昌泰院長
◆編輯顧問/ 吳學明老師、周錦宏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楊聰榮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主編/ 陳明秀
◆編輯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瑜蔚、黃惠珍、楊惠如、廖致苡
◆網頁設計/ 杜靖瀅
◆連絡電話/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