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HAKKACOLLEGEE-PAPER第058期2006/11/05出刊/月刊

 

 

吳煬和「我的客家研究經驗談」

【文/張慧君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在萬巒的某一課程裡,吳老師就他個人研究客家的經驗,給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課。吳老師現為屏東美和技術學院的老師,在自我介紹時便說明自己大學時原為中文系的背景,後因緣際會進入了「客家」的領域;在初接觸客家時,也因為不熟諳各理論與知識而有「頭虛、心虛、肚虛」的情況〈因為沒唸書而腦袋空空,因而感到心虛,最後作此類研究並不真的能裹腹,無法靠此研究為生,所以會「肚虛」〉,這提供我們去思考未來,作研究與出路問題的矛盾之處。

但無論如何,進入研究所領域,就應該要有「鑽出一深度」的心理準備。吳老師認為我們在尋找主題之前,都應該要多唸書、培養自己的視野。接著要多蒐集資料,做整理的工夫,正所謂「買菜不能作菜難」,搜尋資料並不算麻煩,如何從各種資料中理出一頭緒,並從資料中掌握自己需要的部分,這才是看出真正實力的部份。另外,無論是在閱讀資料,或是在作田野訪談時,都應具有隨時「質疑」的態度,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如此」或「理所當然」,尤其民情風俗更是如此,往往經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動而有所更動,我們都要有作一個對「事事關心」的「好奇寶寶」。

接著談到作田野調查的事先準備: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數位相機及錄音筆的發明,是研究生作田調的一大福音啊,」吳老師說。這些器材在事後整理訪談稿時,減少許多困擾亦充實我們資料的豐富性;老師還提到相機拍照的技巧:由遠而近。先從遠處拍下整體建築,再從近處細拍小細節,最後從裡而外拍全景,這樣便可很清楚地紀錄到過的地點、建築,無所遺漏。在進行訪問時,吳老師特別提出以下幾點要領:

一、 掌握主題:在訪問前就得先做事前功課,自己欲訪問的目的與主題要清楚掌握,可從受訪者的回答中找尋線索繼續往下探究,「冰山一角、順藤摸瓜」之後,便可擁有東南西北的各方資訊。

二、 迴避禁忌:訪問不免涉及私人隱私的部份,例如個人家務事,或是在當地民情中較不願說明的禁忌,和具神秘性事物等,這時候就必須懂得迴避此類問題,以免造成受訪者的不悅。

三、 虛心學習:作訪問本是一種知識交流的過程,受訪者沒有義務要接受訪問,因此在進行訪談時要虛心有禮貌,遇到不懂的問題便可發問,最後基於尊重因素,訪問稿亦或整理結果可予受訪者「過目」,或是送上禮品以表訪問者的謝意。

在學校課堂上吳學明老師同我們提過「客觀論證、主觀情感」的「相對論」概念,吳煬和老師亦告訴我們作學問要有強烈的passion支撐我們研究,但在作研究的當下,必須是嚴謹、客觀的態度,自身要抽離於其中,將自己原來有的主觀放空去作研究。吳老師最後鼓勵我們:雖然作研究並非易事,事前的準備到資料的統整亦相當繁瑣,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提及到底該如果寫論文?吳老師引了他的指導教授所說的話:「用手寫」!乍聽來無厘頭式的回答,仔細想想卻不無它的道理哩!老師以他的經驗鼓勵我們「勇往直前」,雖然這堂課談的大部份是田野調查的經驗,但對於初入客家領域的我來說,這一席話是相當受用的,也鼓勵了我們很多,「凡含淚播種者必歡笑收割」,期待我們能歡笑收割的那一刻。
 

▲BACK

◆發行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榮譽發行人/ 李羅權校長
◆發行人/ 丘昌泰院長
◆編輯顧問/ 吳學明老師、周錦宏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楊聰榮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主編/ 陳明秀
◆編輯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瑜蔚、黃惠珍、楊惠如、廖致苡
◆網頁設計/ 杜靖瀅
◆連絡電話/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