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HAKKACOLLEGEE-PAPER第058期2006/11/05出刊/月刊

 

 

被忽略的文化遺產:敬字亭

【整理、圖/吳詩怡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八月某一天瀏覽奇摩的電子新聞,在中壢地區新聞中發現一個標題吸引著我,「歷史建築躲在陸橋下,古蹟聖蹟亭缺乏關愛眼神」,我才知道原來中壢有聖蹟亭。於是,馬上收尋有關中壢聖蹟亭的資料,希望能藉由中壢聖蹟亭更認識敬紙文化和我讀書的所在地-中壢。

敬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可能是因為在傳統社會裡,可以讀書識字的人口很低,知識不像現在這樣發達。讀書是造成社會地位向上流動的最主要因素,而古時候書本取之不易,讀書人總是特別珍惜。造成老一輩的人們有敬紙的觀念,例如不能把書墊在屁股下面。

敬惜字紙的發展到敬字亭的出現,和科舉制度息息相關,因為敬字亭是為了提倡文風與祈求文昌運通。敬字亭又稱聖蹟亭、惜字亭、敬聖亭、字紙亭、和字爐等等。

中壢聖蹟亭約在清道光年間建造,日治時代重建,位於中壢市延平路的新街國小旁,距離新街媽祖廟仁海宮約50公尺,夾雜在土地公和陸橋的中間,行車來來往往,很少人會停下來注意到過去被大家重視的敬紙文化之聖蹟亭、也許有更多人不知它稱作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最大的特色是採取東西合併的建築方式,形狀類似中國古代的寶塔,主體為磚造,外層以洗石子裝飾,亭身有日本大正時期仿巴洛克的雕花,亭頂採中式六角攢尖飛簷,三層亭身,採傳統的六合、四象和八卦的風水觀念。

下次有機會經過仁海宮或新街國小附近,別忘了停下腳步好好欣賞中壢聖蹟亭。
 


參考資料
1.邱彥貴、吳中杰,2004,《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
2.張志遠,2006,《台灣的敬字亭》,台北:遠足文化。
3.鐵道桃花園http://203.69.198.46/DesktopDefault.aspx?tabid=119

 

▲BACK

◆發行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榮譽發行人/ 李羅權校長
◆發行人/ 丘昌泰院長
◆編輯顧問/ 吳學明老師、周錦宏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楊聰榮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主編/ 陳明秀
◆編輯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瑜蔚、黃惠珍、楊惠如、廖致苡
◆網頁設計/ 杜靖瀅
◆連絡電話/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