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HAKKACOLLEGEE-PAPER第058期2006/11/05出刊/月刊

 

 

翰林橋上銅獅子 閩客融合最佳典範

【文、圖/楊惠如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橋名柱上廣東獅位於新竹縣政府縣政區內,共有三座跨越豆子埔溪的橋樑,其中位於縣政九路上的翰林橋最具特色,橋的兩側各立了十三對銅獅子,代表新竹縣的十三個行政區,另外南北兩端又各有一對廣東舞獅和閩南舞獅立於橋名柱上,則象徵著閩客融合。

翰林橋上的獅子主要材質為銅,由劉育和許萬興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造型上採用唐代雙距獅、北方獅、清初石獅、北京獅、戲球日本獅,還有現代版的卡通獅;每隻獅子的型態各異,有的站立有的趴坐,公獅和母獅相視而立,大部份的獅子都戲球,只有卡通獅把玩手搖鼓。獅子不分東、西方都被視為吉祥物,在西方牠有萬獸之王的尊貴,在東方則有驅邪、避凶、迎福、納喜的意涵(楊淑嬌,2005)。

事實上,台灣獅子造型出現的場合相當多,不論是廟門口的石獅、建築木建的木獅子、香爐蓋子上的獅子、神明衣物上的刺繡獅子、屋頂、門楣上的避邪獅子以及風獅爺等等,獅子身影可謂隨處可見。這些獅子的造型往往與真實的獅子形象相去甚遠,這是由於古人原不知獅子長相為何,因而只能就想像與模擬生活周遭的動物進行創作,高度自由發揮的結果(李玉燕,2004)。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地方傳說小朋友的手只要在卡通獅的臉上滑過,就會聰明伶俐「好藥飼」,因此,遊客行經至此總是忍不住「摸兩把」,長期摩擦下,卡通獅的雙頰光亮,更顯可愛,下回您經過這裡,不妨試試。

造型各異的銅獅子

可愛的卡通獅


參考資料:
新竹縣文化局
楊淑嬌 2005,《獅情畫意-陰陽美學的繪畫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李玉燕 2004,《台灣民間舞獅宗教儀式與表演藝術之研究-以台灣獅與醒獅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BACK

◆發行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榮譽發行人/ 李羅權校長
◆發行人/ 丘昌泰院長
◆編輯顧問/ 吳學明老師、周錦宏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楊聰榮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主編/ 陳明秀
◆編輯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瑜蔚、黃惠珍、楊惠如、廖致苡
◆網頁設計/ 杜靖瀅
◆連絡電話/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