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HAKKACOLLEGEE-PAPER第058期2006/11/05出刊/月刊

 

 

<文化經濟地理中的生產>讀後感

【文/葉韋岑 (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文章名稱:文化經濟地理中的生產
作者:Meric S. Gertler


一、在經濟地理發面的文化變動:是到處都有嗎?

「文化」一詞在經濟地理上已是一個穩固的議題,其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是無處不見的,因為一個商品或產品要引人注意,其背後必要能說出一個故事,來吸引消費者消費者的目光,所以,此時“文化”要融入其中,才能使一個產品有差異化,如此一來可為一個族群的文化創造商機,並可解決城鄉貧富差距的問題。此議題在近期的經濟地理中是相當重要的,此領域的活力與生氣也是相當豐富的,而這領域豐富的資源也需要有興趣的人來利用與研究,為這塊新興的地帶做些努力。而在這一篇文章中,作者的目標是設法去解決這些已達成且被懷疑的部分並發展它,作者也說到,他可以清楚地做出結論,雖然有些問題已被忽略,甚至已經消失,但作者覺得,這些問題仍然需要我們大家得注意力並去推動他,不能等閒視之。

二、文化經濟地理中的生產:BIG IDEAS

作者於文章中嘗試著提出三個BIG IDEAS來解決文化和經濟之間的迷失。

Big idea number one:生產社會中的在發現

1980年代中期開始,經濟地理學者和其他社會科學家開始有資本主義的競爭和生產系統的改變,像是在使用低的平均費用和價格的生產競爭,對於成批作業和客戶需要,以品質、性能及特色為基礎的生產和競爭。1970年代的經濟停滯,引起購買國家的經濟停擺,許多公司便開始尋球新的方法,在廣大的市場中顯出自己的特色為了要在這競賽中成功,他們必須有新的技術以及在生產上的員工訓練。
在公司內部,從大量生產轉為以標準化商品為主的小量作業,亦或執行能符合現今情況的新式技術,為的就是要自家的產品有高品質以及精緻,而不是以量取勝,且能永續發展。
在一個舊的組織模式下,垂直整合的公司已經執行一連串的活動,從原料的投入延伸至商品的生產完成都由自己完成,當公司重新組織其生產過程,他們選擇自己執行更少的機能,轉為由熟悉貨物和服務的專家供應者來代工。
在這新的社會中,生產是具有易變化性的,且規模是個體的並且集中,所以,如果當生產種的某一環節需要改變,也可以迅速的調整到其所需要的方向,在這情況下,其證明能更快速且效率的利用外部供應者的專業。

Big idea number two:學習和地區文化

生產過程的循環變動如戲劇般的短,為了看到“需求”在市場或競爭環境中快速的移動,公司的職責就在於成功的改格產品及做法,這是首要之務。在Stoper的描述中,其主要的想法是在於各公司之間的相互關係或依賴,藉由商品和服務的交換來互補。

Big idea number three:當地生產系統的進化動態

三、文化爭論

於本章中,作者講到了三個重點,對於文化經濟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

(1)地區文化的生產與革新是知識的基礎:一個地區要發展,首要之務是要能活用該地區既有的文化,如此才能顯出此產品或地區的特色,所以,以文化知識做為地方革新與產品生產的基礎是相當重要的。

(2)社區的實踐,全部的知識都是當地的嗎:這點也是相當重要的,反觀國內,無論你是到淡水老街、九份或是內灣,均會看到一些雷同的飾品,這不禁讓人懷疑,這東西到底是哪一個地方特有的呢?所以,要能讓人有所區別,創早屬於當地特有的,才是重要。

(3)企業文化:一個地區在發展其文化產品時,必要向企業來學習,一個產品不要從原料到成品都出自於自身手上,這樣豈不是缺乏效率,也不符成本,原料可向專門的廠商訂購,包裝也可以外包。

四、在文化之後的生活:下一步是什麼

(1)合作或衝突
(2)權力和地方

總結來說,對於文化經濟地理中生產這方面的新概念(地帶)的拓展是經濟地理學家先前所顧及的一個禁區。地方文化的生產是重要的,社會分配中的勞動生產系統和知識生產及分享的角色,這兩方面是很重要的,現在,對於這些基本的了解之後,經濟地理思想的原則是有效被吸收的,在初期,對於經濟地理中的文化轉變是抱持希望的-這也是作者在一開始所提到的-如果我們進入一個不成熟的時期,也就是文化經濟和經濟政策方面,也許我們可能從這議題上做些修改,並可獲得更大的收穫價值,且可影響文化經濟中的生產行為,所以,對日後的研究,我們可從文化政策經濟方面去探討,如何的去影響生產行為。

由此篇文章中,我得到了一些想法,反觀國內,像內灣、北埔這些地方,不就是典型的將當地特有的文化轉為當地發展觀光的重點,文化和經濟是一體兩面的,如果經濟活動能牽扯到文化知識,這不僅能塑造該地區的獨特性,讓人一看到A就能知道這是B的特色,而不是B、C、D...,相對的,如果文化能牽扯到商業活動,不僅能將文化做包裝,並能讓外界的人能認識這地區,不僅能為當地帶來商機也能為當地打廣告。但是再深入的思考,如此一來,雖然縮短了城鄉之間貧富的差距,但是賺錢的一定是當地居民嗎?還是一些大盤商中盤商?而在開發當地怠盡後,造成當地環境的破壞,又走回原點,接下來又轉向其他地方發展,如此的因果循環,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在發展文化經濟時,生產固然重要,但是能不能「永續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生產固然重要。這方面值得再去探討。

 

▲BACK

◆發行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榮譽發行人/ 李羅權校長
◆發行人/ 丘昌泰院長
◆編輯顧問/ 吳學明老師、周錦宏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楊聰榮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主編/ 陳明秀
◆編輯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瑜蔚、黃惠珍、楊惠如、廖致苡
◆網頁設計/ 杜靖瀅
◆連絡電話/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