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0期 2008/09/05出刊/月刊    

 

 

專訪邱榮舉教授

【文/羅文伸、陳治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邱榮舉老師數下擊拳的動作、堅毅果敢的神情、時而昂首、時而低迴著述說奉獻客家的澎湃之情,再次撼動了我們情繫客家之心──這是一幕烙印在我們腦海中的停格,散發著為客家而努力的熱情,邱老師何許人也?熟知客家運動者,應為其奮鬥而感佩,不瞭解客家者,將受其至情所感動,做為一名客家子弟與客家運動前輩、學術上先進之間的對話,在此氛圍之中展開、佇足、沈思、蔓延……

一、其人其事

觸及老師的熱情滿溢是在約訪時電話的另一端,初時尚未明來意的老師沈穩而平靜的聽著我的說明:「我是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所學生……」,剎時間所有的陌生似乎煙消雲散,老師昂揚並激勵我們,應允欣然接受面訪,本以為身為臺大研究所所長兼中心主任必然公務倥傯,往返聯繫折騰事屬必然,然而事情順利出乎意料之外,一切只因「客家」。

  面訪前,我們在網絡上尋找了老師的基本資料,以瞭解老師的背景,作為訪談題旨與綱要。老師於民國五十二年生於臺灣桃園、世居中壢,臺大政治系大學部直升至博士班畢業,現任多項要職──臺大國家發展所所長、臺大客家研究中心主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財團法人補償基金會董事,並曾出任各項俱有社會、時代意義的職務,如中國時報系研究員、民國77年「1228還我母語運動」總領隊、客家領域最重要的《客家風雲》雜誌社社長(民國76-77年)、家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民國77-78年)、臺大法學院副院長等等,其學術專長與開設課程則有:「憲法與政治發展專題研究」、「中華民國憲法專題研究」、「臺灣史專題研究」、「臺灣政治史專題研究」、「學術論文寫作專題研究」、「博士論文研討專題」、「碩士論文研討專題」等。

  可以發現,客家運動的發展順應著邱老師在客家領域的貢獻,此外我們無意中知悉邱老師亦為桃園「中壢事件」受害者家屬,更增添老師處在臺灣民主轉型與社會運動的前驅形象,此種身份與臺灣客家家運動的關聯性是我們欲請教的一部份,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所共同關心的:客家人的現在與未來,亦是我們訪談的主軸與終極關懷。

二、台大客家

  民國七十六年一月廿三日邱老師甫自臺大博士班畢業,即於二月一日服務於母校臺灣大學,更直接關心、從事臺灣社會的發展,同年七月一日主辦《客家風雲》雜誌,這一切的發軔皆來自於老師就讀於臺大,並擔任研究生協會主席時,親眼見到同為臺大學生的夷將•拔路兒等人勇於為原住民運動而創立高山青,在感佩之餘也開始思考了「我是誰?」,就業後的邱榮舉老師實際行動於「1228還我母語運動」,且被多位前輩推舉為總領隊,參與諸多客家運動的大事件,然而身為客家人的我們或許不會,但一定有許多人會疑惑是否老師參與社會運動的初始,乃僅僅只是為了客家人的利益?答案從老師激昂的口吻道出:「我最初的關注是國家社會的發展,而參與了客家運動」,易言之,老師一如其所學專長,關懷的是臺灣的憲政、民主、人權發展,而從自身客家著手、施力,與原住民運動一同參與社會的改造。

  從當年「1228還我母語運動」不排除再一次二二八的硬頸精神,二○○八年的今日正好是廿週年,老師在臺大任教也二十多年了,關注客家之情也表現在其學術、教學活動之中,除了上述課程外,老師歷經多次奔波而開設了全校性的通識課程,在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即二○○七年開始教授「客家與台灣發展」(上學期)、「客家與台灣文化藝術發展」(下學期),選課人數大約三百人,蔚為臺大上課人數最多的課堂,對客家文化宣傳與傳承不遺餘力,我們問及老師上課的心得,想要瞭解身為臺大真正菁華所在的大學部學生,在臺灣客家運動的二十年後對客家的觀感,老師言及:「上課很累,但是有使命支撐著;過程辛苦、成果甘甜」、「開這通識課是有『戰略』上的考量,為了持續推動客家……」;客家課程在臺大屬於社會科學與歷史文化藝術思維課程,客家的文化傳承在老師的真知灼見之下,認知到傳承課家必需從課堂上出發,建基於社會科學與歷史思維,而所謂『戰略』,想必即是關鍵性的因素,老師見到維繫、傳承客家只有從這群菁英著手,以期得到最大的關注與延續,即使辛苦也是值得,這就是使命。

  今年三月八日,邱榮舉老師一手推動的「客家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典禮,並宣佈在國家發展研究所開辦「客家研究」博士班,並於今年招收第一屆研究生,繼中央大學,交通大學、聯合大學客家學院系後成立研究中心,雖非第一所中心,但是卻是第一間招收博士班的研究所,以期與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諸碩士班能有所承接,形成一客家學術體系,成立客研中心的過程備嚐心酸,老師坦言:「成立研究中心是受到中央大學的『刺激』」、「臺大職員的質疑」,若無外界敦促的力量與內心使命的驅動,臺大客家研究機構不能輕易的通過成立,從此臺大這一學術社群從社團到課程,再至研究所、機構有了一完整的體系,此外,以老師為主,更在幾年之後將在竹北成立的臺大校區逐漸研擬客家學院之成立。

  原來,在老師心目中、任何生命階段,客家永遠有一席之地。

三、客家學術

  或許我們會關心,已有客家領域的學術重鎮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臺大客家研究中心將如何定位?老師認為:「客家研究要集體分工合作、分層負責、集體領導」,中央大學在兩岸三地研究、互動上,而在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班新增的「客家發展研究」組,則以「臺灣客家運動、客家政策、客家研究」三合一模式推動客家研究,進而建構「客家學」學術領域,老師強調臺灣客家有此成果,乃始於客家運動,而客家運動並非單獨存在,乃與當時社會運動並起,因此,中央大學的客家學院重點在客家研究,而其所成立之研究中心則更強調了客家運動。

  邱老師將客家學術歸納了四種範疇:1、客家學之建構(如何、方向),2、臺灣客家專題,3、中國客家研究,4、客家總體研究(何去何從),其中關於「客家」的定義、「客家人」的定義,皆是客家研究要努力的方向,而其中又以第一項客家學之建構最為困難,亦牽涉方法論、研究途徑的問題,老師曾在所主持的《臺灣客家菁英與美麗島事件》研究案中提出:採取「客家研究途徑」進行客家菁英研究,在政治發展研究領域屬於創舉,而我們也在訪談大綱中提出:「中央客家政治經濟所的走向,客家研究在政治學科、政治經濟學科之下,除了觀光產業、客家菁英、社區與非營利組織外,還有什麼可能的開創呢?」或許邱榮舉老師的提示:「分工合作、分層負責、串連研究」,亦即要多方面的嘗試與努力,是建立客家學的初步吧!

  此外老師也點出:「客家研究除了內部問題,與其他族群關係也是重點」。

四、台灣客家

  身為「臺灣客」的我們,在現今藍綠對立的政治形勢下,如何自處成為不算是學術問題,但絕對是深刻的問題,於是我們大膽了問及:「有人認為族群是被操弄的群體、已過時的議題,有人認為族群是集體權利的展現,老師如何看待客家人及其在臺灣的發展呢?」老師認為在整體臺灣社會思考下,客家運動是國家社會民主的發展,但受原住民運動影響,若以醫院來比喻,原住民是住加護病房,客家則是在急症室,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族群問題是一直存在的,從過去我們在政治、公共領域下,客家與原住民一直都是副手得以見之,過去國民黨的同化政策,在解嚴前後才逐漸有族群多元的聲音出現,民主化的進程使各種問題浮現,因此客家為何要被研究?在老師心目中是客家運動的展現、是族群尊嚴的問題。

  客家問題是族群尊嚴的問題,客家發展的困難不同於原住民,原住民是多方面的被壓榨,客家主要在於文化,主要表現在語言使用的問題,客家語言是客家文化的重中之重、客家人的「核卵」(客),客家文化促進會所強力推動的還我母語運動,由此可見一斑,老師提出:雖然語言學者黃宣範立基於學術專業,認為客家語言在臺灣百分之七十、八十為福佬人,加之漢族普通話的日漸抬頭,共同語言的使用是語言的發展趨勢,客家話在臺灣勢將消失,然而老師語氣昂揚、語重心長的說:「不能發生在我們眼前!」正是這種擔當、不氣餒、敢衝撞造就了所謂客家的「硬頸」。

  今天臺北市有了客家一條街──在復與南路上集中了最重要的客家機構:「臺北客家文化會館」、「臺北客家藝文活動中心」、「臺北市客家文教基金會」,也是客家運動的努力見證了。

五、期勉殷殷

  「國家與社會的發展」一直是邱榮舉老師的終極關懷,而表現於客家、客家運動,白色恐怖下「中壢事件」受害者家屬的身份,絲毫不減其對國家的認同與關懷,老師再次握拳有力地的擊空,正象徵此種關懷的堅毅,並期勉所有客家子弟、從事客家研究的學生把握自己的專業,正如老師學術研究的三大領域:「政治學憲法學、學術論文寫作、客家研究」,將原本所學發揮在客家研究之上,如「鳥之雙翼」偏廢不可,正呼應了上述其對於客家學建構的理念:「分工、分層、串連」,也提示了我們不應只局限於客家,方能使客家研究得以茁壯、弘揚。

  訪談尾聲,老師期勉每一位客家人要能昂首闊步,也言及自己為桃園武陵中學校友,使我想起武陵那幾年的校訓:「昂首闊步武陵人!」

  正是,老師正是那樣一位:昂首闊步武陵人、客家人!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