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0期 2008/09/05出刊/月刊    

 

 

開漳聖王信仰與族群的分佈

【文/楊燕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一般來說,相同的地區有相同的文化與習俗。而位居中國東南方的閩南方言區,這個地區內的民情風俗也大體相同,一部分保留的是原中原祖居地帶來的風俗,一部分是移居之後與當地不同民族混居的影響。

  時至今日,閩南地區至今仍保留著與河南固始地區相似的語言、飲食習慣、社交禮節和宗教信仰等,四時節令、歲時習俗也十分相似;另外則是到達閩南之後形成的一些風俗,其中最突出的是對“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神祇崇拜。由於陳元光曾對開發泉、潮及建立漳州有特殊的功勳與貢獻,所以在他死後,初唐時期中原移民及其部屬,以及開發區內當地百姓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建廟祭祀。加上歷朝皇帝的追加封賜,在一千二百多年間對陳元光的祭祀禮節規格越來越高,使其從人的懷念變成了神的崇拜。在閩南地區陳元光的祭祀廟宇很多,除了“開漳聖王”廟,陳元光的親屬、部將也有許多被立廟祭祀的,於是形成了頗為熱鬧的陳元光神系祭祀風俗。此外,當閩南地區的後代子孫遷移他鄉時,也必定將陳元光的祭祀風俗帶到他鄉,並興建廟宇祭祀延續這種獨有的祭祀習俗,並將之視為當地地區的保護神。

  初唐陳氏家族的平亂事件,也間接地形成了中原移民及漳、泉、潮等地區的開發。兩次出兵的人數加上部屬家眷,應有超過數萬人之數,陸續移民漳、泉、潮地區。據《舊唐書》及《元豐九域志》記載,唐天寶十一年,漳州州民有5千餘戶,而到宋太平興國年間,民戶已增至2萬4千餘戶。元豐年間,戶數又增至10萬餘戶。三百年間戶數竟然增加了20倍。與漳州相鄰的潮州、泉州等地情況也是如此。因此,至今福建的漳、廈、泉及龍岩地區的一部分以及廣東的潮汕地區的居民,大多聲稱其祖先是初唐時期的中原移民。

  在台灣也有許多漳州移民的後裔,據1926年《臺灣省通志》記載日本當時的統計,僅漳州府籍人數即占全省漢民的35.12 %;1926 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表》記載全宜蘭三郡人口,漳籍人數占總數的90.13 %;臺北地區漳州籍人口占當地總人口數的39.12 %,有16個漳州人聚落和聚居區,俗稱小漳州。有一些聚居區以漳州的祖籍地命名,如臺北的芝山岩、圓山、漳州寮等;1979 年臺灣當局公佈全台人口1740 萬人,漢人占82.175 %。其中祖籍廣東的客家人占20 %,其餘大多是廣東潮汕和福建漳、泉、廈門移居,其中以漳、泉地區移民占多數;據1953年臺灣戶籍調查,全台總戶數為82萬餘戶,共737種姓氏。其中超過500 戶的大姓有100種,這100種姓氏中,有63 種姓氏的族譜資料記載是由豫入閩,又由閩遷台的。而這63 種姓氏中,又有45 姓記載其祖先是唐初隨“開漳聖王”陳元光入閩的。

  隨著唐初泉潮地區的開發,持續發展至宋代,福建已成為經濟比較繁榮的地區,尤其是海外貿易,更是以不同尋常的速度在發展著。泉州、漳州是當時的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隨著對海外貿易的發展,漳、泉、潮、汕地區又成為向海外發展的最早地區。沿著這條海路,許多閩人移居瓊台成為開發南海諸島的移民。並由此往海外擴展、因此產生了在世界上備受矚目且數量眾多的海外華人。海外華人數量一般估計在早期有五千萬以上,其中主要是漳、泉、潮、汕地區的移民。《陳元光國際學術講座會論文集》中記載「福建閩南人佔十三至十八世紀海外華僑商人的大多數。他們在中國沿海進行商貿活動要比葡萄牙人在歐洲沿海地區出現得更早。」

  目前漳州地區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有二百五十一座,而台灣的“開漳聖王”廟有地址可查的就有70 多座,與其他神祇合祀的據稱有數百座,在東南亞及海外也有三十多座,海內外“開漳聖王”信眾達數千萬人之多。隨著人們緬懷開漳聖王陳元光家族戍閩安民、開漳建漳的歷史功績,而把“開漳聖王”作為他們思念故鄉、追根溯源的一種寄托。同時流傳各地的“開漳聖王文化”也成為一種獨特的尋根文化現象。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