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2期 2008/11/05出刊/月刊    

 

 

歷史比較法(下)

空間和時間

【整理/鄭淑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語言的空間差異反應語言的時間發展,說明語言的發展同時表現在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語言發展中的時間是無形的,一發即逝,難以捕捉,而語言的空間差異則是有形的,是聽得見、看得清的,是語言流在時間中的痕跡,可以觀察已經消失的時間窗口。所以,從語言的空間差異探索語言的時間發展就成為歷史比較法的一條重要原則。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成就主要就依據這一方法論原則而取得的。

  一個語言如果有碑刻銘文、文字文獻之類的資料,那麼人們也可從中窺之語言發展的時間痕跡。這樣,語言的空間差異和書面文獻資料都可以成為觀察語言演變的時間窗口,因而在實際研究的工作中可以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去探索語言發展的線索和規律。這比只憑語言的空間差異去研究語言的發展更有效。在印歐系語言的歷史比較研究中,羅曼系語言的研究佔有優越的地位,因為它有拉丁語的文獻。漢語有豐富、浩繁的各個時期的韻書、韻表;即使沒有韻書、韻表,也有各個時期的詩歌,可以從中歸納韻部。這些都為漢語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時間信息。由於記錄漢語的不是拼音文字,不能直接反映語音發展的狀況,因而在這種時間的信息中仍舊包含著大量未知的因素。要把這種未知轉化為可知,就得求助於空間差異的比較,也就是要求在漢語史的研究中把空間的因素和時間的因素結合起來,用空間的差異來注釋方塊漢字所不能反映的時間的發展序列。

  語言的演變表現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我門的先人早就知道了。明朝的陳第說過:「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又說:「一群之內 ,聲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語有遞變,系乎時者也」這具體地說明語言的語音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發生變遷。這種語言的發展現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可以說是後來古音研究的一種理論基礎。

(摘錄自徐通鏘先生的歷史語言學第六章)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