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2期 2008/11/05出刊/月刊    

 

 

《奔流》心得感想

【文/古儀瑩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奔流》是王昶雄唯一一篇由日文翻譯成中文的文章。讀完這篇《奔流》,給我很深的印象是,『我』是一個很留戀日本種種事物的人,若非父親去世否則不會回來台灣的,在家鄉的日子對『我』來說是無聊的,在遇到伊東春生後,『我』好像終於找到知音一般,同樣受日本教育,有著相似的價值觀,但是伊東春生對於台灣文化似乎抱持著不認同甚至鄙夷的的態度,不說本島語,娶日本妻子,過這和日本人沒兩樣的生活,在中學裡教授日語,在伊東春生眼裡,只有日本文化才是夠看或者說日本文化才是真正有文化的文化,而台灣本島的人們都是難以教化、劣根性的。

  文章中伊東春生的表弟林柏年,為了證明台灣子弟並不比日本人差,努力學習日本劍道,儘管學校老師對他們不看好,在得名後,更證實了自己的想法沒有錯,後來也到日本內地武道專門學校讀書,其中有一部份還是伊東春生支持,可以感覺得到伊東還是很想栽培一些認同日本文化的台灣青年,但是林柏年抱持的想法又和伊東春生相反,林柏年認為:是日本人更要是真正的台灣人,深入日本生活、文化並不一定要鄙棄自己原本的鄉土味道;伊東春生卻是認為:日本人就該完完全全的日本化,不該參雜任何一絲「不純」的文化;『我』的想法可能比較偏向依東春生,但是對於台灣文化並沒有那麼的鄙夷,到最後還是發現了故鄉美,在體驗過日本美之後。

  伊東春生的早期同年生活經驗,讓他對家鄉傳統文化產生不信任感,尤其父母間的爭吵不休,讓他更想逃離這個充滿衝突的家庭,於是要求到日本讀書,反抗父母的心還有年輕氣概的衝勁,讓他通過苦學,鍛鍊成剛愎的人。

  皇民化運動下,要把台灣人同化成日本人,像林柏年這樣的青年,兩種不同文化的交錯,能夠堅持和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沒有像伊東春生那樣完全拋棄原生文化,為的是他還愛惜著自己原有的文化和一份眷戀,在看到自己表哥是如此對待父母,讓更堅定自己的心──是日本人也是台灣人,大膽追夢。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