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4期 2009/1/05出刊/月刊    

 

 

王俐容教授談客家研究

【文╱陳建倫、李宗璘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王俐容,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博士,現為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副教授,專長領域為族群與客家研究、文化政策研究、文化經濟與消費社會、多元文化與公民權。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文化研究》、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SSCI)等海內外學術期刊。這學期開始擔任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專任副教授一職,以下是我們訪談王俐容教授的內容,整理如下:



★來到中大還習慣嗎?(學校環境、生活機能方面)

  中大最大的好處是它很大,像昨天我回元智大學到處都很多人,就已經開始不太習慣。所以就覺得中央就是密度不會那麼密集,而且它密集在一些的大樓、比較寬,然後覺得比較輕鬆。至於圖書館的書不是很多,特別是社科類的,大部分的書都借不到。還有運動場所像游泳池希望能趕快好,運動是比較不方便。對研究室是挺滿意的。


★妳對於客家研究是以哪一類型為研究導向?

  其實我自己比較重要的客家研究是一篇英文的,那因為我覺得自己本身是從文化研究出來,它會比較從當代的各種文化再現-例如:電影、音樂、媒體這些東西,是我比較有興趣,再加上我的專攻是文化政策,那文化政策比較是說,政府要處理文化事務的時候,它可能會採取的一些態度。所以簡單來說,譬如說博物館可能是文化政策的一種。例如:像你們會去看各地的地方文化節,其實是地方的文化政策;或是說我們今天在討論說我們要不要蓋古根漢,所以這些都是文化政策的部分。

  因為我自己本身的領域是這個部分,所以我會去處理的客家研究-第一個它可能是當代的,我比較沒辦法處理過去。那第二個就是文化再現,那可能是跟媒體、電影、電視這些文化商品或是像博物館的展覽,或是我寫的文化節或是流行音樂,那它大概都是一個文化產品跟客家連結的部分。所以,例如說玫鍰老師可能處理的是儀式(宗教),那我可能會處理的是音樂。

  所以我的方向大概是主要從這兩個方向來看,一個就是文化再現。產品它怎麼去展現客家的連結,且它會有一部分會跟產業會發生一個連結性。譬如說你去行銷它或是地方怎麼去建構它的符號、想像,把它放在商品裡面。那我是跟周錦宏老師不像,周錦宏老師他是真的在產業,他本身是工藝出來的,工藝博士出來,所以他才能是在商品本身,而我比較談的是意象、符號。像我講的電影、音樂。

  所以他其實都是建構你的一個想像的東西。而我並不是實際幫助大家去把譬如:客家擂茶、某個花布合在一起,那比較是周老師的領域。

  所以你會看到每個老師他的興趣都不一樣。那我的興趣比較是文化再現、文化政策,那它可能跟消費有關。因為我前幾年在元智都在教消費社會學,所以其實消費行為那基本上是我很大的興趣。那消費跟產品的開發是兩端,你要先了解一個人他所喜歡的消費模式,你才有辦法去設計商品。現在客家會去結合fashion時尚,為什麼?因為它會認為客家是一個很老舊的東西,現在的人都要有style、要有生活風格、要有品味、要有美感,那你如何要把客家的意象去賦予例如說那個美感跟美學經濟去做結合。這也是我現在在做的一些東西。簡單來說就是吃喝玩樂,就前幾年我指導的學生都是做消費方面,譬如:I POA、Hip Hop。那這些東西都是我過去做的,那我現在就是要把這些東西跟客家研究去做個比較長的部分連結。客家研究對我過來講也是在調整,全部調整成族群研究,我覺得對你們來講題目是蠻難的,要不停的跟老師討論。所以對我來講這是一個挑戰,其實要把我所學的還要把學生它有興趣的東西要在客家研究這部分要找到一個共通點。我覺得他難度是比較高的。
 

★老師對於這學期開的”社會學理論”與”族群與文化政策”兩門課,主要想給學生什麼樣的概念?期望學生達到甚麼程度的認知?

  你們現在在學的社會學理論,很多東西必須要細讀精讀,因為理論的部份不那麼好懂,像紀登思的東西對你們而言是很難的,花的時間會比較多;族群與文化政策比較清楚,這門課我們前面有討論國家他怎麼對不同的文化釋入她族群的一個間隔範圍,也因為我們這個所是跟族群有關的,課堂上的重點就在各個國家他對族群文化政策的一些探討,透過這門課可以讓學生知道許多國家的狀況,例如說我們談到原住民的時候一定會談到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談到移民我們會討論到德國和法國,文化政策跟理論的不同在於他有很多的國家比較,比如說日本怎麼處理、韓國怎麼處理等等,透過這樣的過程我覺得學生的收穫是知道原來這些國家,因為她的政治、經濟制度的不一樣,或者本身國內的文化或歷史或族群背景,會使用不同方式去處理這些事情(文化議題),所以說今天我們講到上一堂課的主題是文化全球化,就會討論韓國面對好萊塢文化、日本文化或中國文化的進入,他的態度就會跟台灣完全不同,台灣幾乎是開放的,那韓國做了哪些措施,有甚麼台灣是有的,有甚麼台灣是沒有的,在這方面我們就會去進行了解跟討論。

  對於學生來說,文化政策他們比較多了解的是這些國家的理解,因為我發現台灣的學生對於其他國家幾乎是沒有興趣的,一方面是說我們的國際參與度比較低,我常常跟我的學生講到,自己在英國留學時,很羨慕同學可以到聯合國教課文組織工作,全世界任何國家的文化工作者都有機會去那工作,而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成員,我們的文化工作者不能到那邊去,這讓我很不服氣,而有一次我到韓國去參加文化多樣性研討會時,當我再跟那些學者講到台灣,因為我們在國際上是沒有身分的,對他們而言只是增廣見聞,他們也會覺得說不太需要聽這些東西,因此在這樣的環節下,相對的我們的媒體也不太去重視國際上的事務,但是日本韓國他們就會,而且積極參與國際NGO組織到當地去,反觀我們沒有甚麼機會知道,就此我常常跟我的學生講說,你們不要只看台灣的媒體,要放眼國際,例如說我剛去國外留學時,本來覺得族群議題是台灣所特有的,可是自己希臘同學、愛爾蘭同學都說他們也有很嚴重的identy問題時,瞬間我恍然大悟,這樣的特質並不是我們所獨有的,外國學生也對此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台灣會認為只有他們自己有文化認同上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堂課某種程度來講對學生是重要的,知道國際各個不同國家對他的文化政策的制定了解後,反而可以讓他們去反思或深入探討我們自己國內的文化政策議題,如我們怎麼去對待原住民,可以去看紐西蘭、加拿大的原住民政策,又如對於文化進口的問題,韓國對於外國文化進口是怎麼樣的做法,那台灣呢?該採取完全限制還是完全開放?不斷的了解不斷的探討後,除了知道國際,也讓學生可以更充份的知道自己的文化政策充足與不足之點,而讓我比較訝異的是學生的國際視野也在這堂課中被打開了,我想這是我認為這堂課我的方向與學生的對課的認知。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