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4期 2009/1/05出刊/月刊    

 

 

時間與空間在漢語音韻研究中的運用

【摘錄/鄭淑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比較漢語方言的差異研究漢語的歷史,即把空間的因素和時間的因素結合起來研究漢語的發展而取得顯著成就、產生廣泛影響的第一部語言學著作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這本書裡有一卷專門研究”現代方言的描寫語音學
”,為的是”要能用它作為中國音韻的歷史的研究”。由於他在漢語史的研究中把語言在空間上的差異和時間上的發展結合起來,因而突破了傳統音韻研究的格局。他以切韻為樞紐,下聯今天的方音,上推先秦古音,為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勾勒出一個清楚的輪廓。

  歷史比較法起源於印歐語言的研究。印歐語言多採用拼音文字。不同時齊文字
的拼寫法以及現代語言的語音狀態與拼寫法所反映的語音的矛盾 (例如英語light中的gh〔x〕現在不發音),大體上可以反映語言的變遷。不過這只能涉及語言的有史時期,要探索史前時期的語言史,還得比較現存的方言或親屬語言之間的差別,對語言的發展進行以今証古的”回顧”的研究。漢語是有悠久歷史的語言,有號凡的書面文獻。這自然是研究有史時期的漢語史的寶貴財富。但是,由於方塊漢字不反映具體的語音面貌,因此,即使是有史時期的漢語史研究,只根據文字、文獻資料的年代先後順序而進行從古到今的前瞻性研究,也還不能對漢語的發展進行具體的語音學描寫,只有結合”回顧”的研究路子,才能使漢語史的研究別開生面,從五四前夕的”山窮水複疑無路”中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路。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就起了這樣的作用。

  <切韻>是高本漢研究漢語語音史的樞紐。他認為<切韻>的音系是現代漢語各個方言的原始母語,現代方言都是從它發展出來的。至於<切韻>以前的漢語,現代方言就及不到了,只能另想辦法去研究。因此,要研究<切韻>以後的漢語語音的發展,高本漢認為必須把方言與<切韻>等的歷史材料結合起來,使所擬測的古音”跟這個語言的歷史上的舊材料相合”,而且,”還要能夠把中國全部方言,解釋到一定可信的程度”這就是說,研究<切韻>以後的語音史要抓住兩頭,一頭是<切韻>古材料,一頭是現代漢語的各個方言,用音理把這兩頭貫穿起來,以解釋從<切韻>到現代漢語方言的變化。

(錄自徐通鏘先生的歷史語言學第六章)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