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4期 2009/1/05出刊/月刊    

 

 

《方言與民俗》讀書心得

【文/戴伶伊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一.前言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這種風俗習慣往往和當地當時的語言緊密關聯著。若從豐延和民俗的關係上來看,民俗是第一性,先有民俗後,然後才產生和這種民俗相連繫的方言詞。

1.吃茶
a.喝茶
b.女子受聘
*鳳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說這些閒話,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 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紅樓夢》25回)
*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生,故聘婦必以茶為禮。(明.陳躍文《天中記》)

2.以河東(山西省西南部)為例
過年要用豬祭祀
a.富裕人家用四蹄、一頭、一尾的全豬
b.窮苦人家用一條豬肉,叫做刀頭
正月初一敬神
出二就上會賣掉,這種會稱刀頭會
正月十五家家要用黍麵作夜油燈,點過後烙成小餅,給小孩吃,說是吃了會心眼明亮、前途光明,叫做吃燈。

  河東十年九旱,傳說龍在二月初二的夜間,會出來活動,人民在夜間不能打水,免的驚動龍抬不起頭,下不成雨。為了促使龍下雨,在春節枝前家家戶戶都會做許多麻花(扭股子、咬子、龍骨),在二月初二人人要吃麻花,叫做咬干(啃龍骨),這些民俗產生了以上的方言詞。也產生“三十夜的火,十五晚上的燈”、“二月二龍抬頭,王三姐梳妝上彩樓”、“正月十五借夜油-借不下”等俗語。

  有些地方特別流行某個民俗,而這個地方也就伴隨著產生許多獨特的方言詞。
例如:山西北部的忻州、定襄、原平素有摔跤之鄉。
他們把摔跤稱作跌跤(跌對),分兩種類型
a鬧著玩的摔跤,叫做瞎跌
b.按規定辦法舉行的比賽,以羊做為獎品,叫做撓羊賽,冠軍就叫做撓羊漢。 東道主叫做社家,裁判叫做喝跤的。先組織兒童摔跤,叫做跌混跤(跌混茬(ㄔ)兒),兒童摔跤冠軍也有一頭羊,叫做頭羊,這種有頭羊作獎品的兒童摔跤比賽叫做撓頭羊。比賽場地叫做跤場,跌場周圍要插上三角型彩旗,叫做跤旗,參賽者進入跌場前要拔一支跤旗以視挑戰,叫做應羊,若一方故意輸掉,讓對方獲勝叫做喂羊,若暗中串通讓某人獲勝叫做串羊。
由於摔跤比賽能夠吸引很多人,於是當地又有“立了秋,掛鋤鉤,吃瓜看戲跌跤放牲口”、“唱戲不跌跤,瞧的人就少,唱戲又跌跤,十里八村也來瞧”等俗語。

二.調查方言詞語時

1.先從了解民俗入手,所謂“入相問俗”,要以實際語言情況出發,不能受題綱的限制。
例如:以盂縣的飲食習慣為例,糊糊、疙瘩子、餅折、抿疙蚪、錢錢……,若沒有深入其飲食習慣,根本無法收集到以上這樣富有特色的方言詞。

2.要弄清楚有些方言詞語的意義,也需要深入了解民俗,可豐富方言詞所包含的內容。
例如:棒槌火
a.許多地方元宵節有點燃塔火的習俗,晉中的平定縣把這種塔火稱作“棒槌火”。
b.一種高約一米五六、直徑為五十厘米的圓筒狀的塔狀火爐,桶的周圍有一百多個小孔,抹了泥後用木棒搥打成圓孔,故叫棒槌火。
c.傳說女媧曾在平定縣城東南五十里的東浮山煉五色石補天,從宋代以後家家戶戶在元宵節置爐燒炭火,從晚上燒到天明,叫做補天,以後正月十四、十五配合燈節夜夜點燃,有時十七、十八還配合文娛活動繼續點燃,當地有“耍十七、鬧十八,十九起來灰塌塌(炭火熄滅)”的俗語。

3.在比較方言詞語的意義時,有時也要聯繫民俗,尤其是一些禁忌語及忌諱語。
例如A:老師傅
a.在許多方言裡是一種尊敬的語詞。
b.在晉南平陸縣的葛趙一帶卻是罵人的詞。
例如B:伙計
a.雇主僱用的店員或小二
b.在晉西北一帶忌諱用在男女之間,因為伙計在當地含有姘夫、姘婦之意。

4.反映民俗的方言詞語不完全會隨著民俗的消失而消失。
例如:太原方言裡的五 窮日、十指日、小添倉、老添倉等,並沒有隨著民俗的消失而消失,可見這些方言詞語比形成他們的民俗更具有穩固性。依然保留在口語裡的方言詞往往可以為已經消失的民俗提供線索。

結論:
方言和民俗之所以存在這樣密切的關連,主要是因為民俗的形成和推行都必須藉助於一定的語言形式,必須有一套和這種民俗相連繫的獨特詞語。民俗具有地方性,和民俗相關的這些獨特詞語也就具有地方性,成為方言詞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