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6期 2009/3/05出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讀書心得

【文╱黃詩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閱讀文章:
賴盈秀,2003《誰是賽夏族:賽夏族族群識別與認同界線之研究》,慈濟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以族裔群體或族群是客觀識別或是主觀認知?作一核心問題敘述,並且以此為核心去觀察台灣的賽夏族。

重點整理:

  賽夏族在台灣族群的架構下,存有賽夏認同的族群意識,但是族內的我群認同上,賽夏族劃分異、己界線的標準多重且複雜。有十二個氏族團體組成了賽夏社會,是社會事務運作的基本團體,每個氏族有自己的長老,每位長老不能插手其他氏族的事物。但不依據單一的氏族與血緣關係的原則來處理人我關係,而是結合聚落、村落、部落、流域同盟、攻守同盟等由小而大的地域架構而呈現樹枝的分枝結構,使劃分異己界線的標準複雜且多重,於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會形成不同的我群團體,誰是真正的賽夏族人,則是賽夏社會經常思考的問題,這個範圍會隨不同的場合和情境而變。依情境轉變似乎看起來模糊,但其實是清楚且分明的。

心得與感想:

  賽夏族的族群認同,是依情境而轉換的,但有些界線卻是不變的,無論以血緣關係去劃分,儀式時女兒不能進入廚房準備祭祀的食材,但媳婦卻可以。而外來的客人所食用的食物,則需要另外準備,不可以與賽夏族吃同樣的食物。這種種的現象,無疑都是在劃分我群、他群的界線。與賽夏地區相近的族群有泰雅與客家,賽夏族因為地域的關係身分常轉換成泰雅或是客家,這與Barth所言的族群界線的維繫或是轉變與是否同屬一個文化無關,認同會隨著生活環境的迫切性影響而有變動,但是也有可能在文化生活環境改變後,族群的認同界線,仍有效連繫。

  作者從歷史脈絡中去觀察族群的界線,並且去釐清賽夏的族群界線,賽夏有學者說是道卡斯、泰雅……等的說法眾多,作者從許多口訪的傳說去觀察,雖沒有切確的答案,但大部分的賽夏均認為自己不是泰雅。作者從儀式祭典核心去觀察,就可清楚得知,賽夏族在當下就開始會清楚劃分我群、他群,呈現的是一層一層的從核心到外圈的現象,愈靠近核心,表示愈被認同為賽夏族。反觀客家研究,客家的認同,某些地區有大規模的祭典儀式,但多屬民間信仰的,民間信仰卻是可以跨族群的,所以我們要如何找出客家獨有的特色來作為一個認同的核心圈,一層一層向外擴散,則是我所關心的重點。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