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6期 2009/3/05出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時間與空間在漢語音韻研究中的運用(三)

【摘錄/鄭淑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把方言的語音表現同”歷史上的舊材料”結合起來,在有史時期的語言史研究中,這自然是一條自然的方法論原則。用歷史比較法研究語言的發展,大體上要經過四個步驟:

1.收集材料;
2根據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關係;
3確定所比較材料的先後年代順序;
4.擬測原始形式。

這些形式隱含著兩個難以克服的嚴重缺點。第一,擬測的結果決定於材料所提供的線索,如果古代語言的一些特點在現代方言或親屬語言裡消失了,我門就無法蒐集到這些材料,因而也就無法從現存的語言狀態中推知古代已經消失的語言特點。第二,所擬測的原始形式屬於什麼時代,我們無法確定。在漢語史的研究中,根據方言的差異而擬測的古音要和”歷史上的舊材料相合”的原則,如果處理得好,可以克服歷史比較法的這些缺點,因為反切、韻書等”歷史上的舊材料”都有確切的年代,大體上都能反映當時的語言狀態。高本漢的確想用這一原則來克服歷史比較法用於漢語研究可能出現的這種缺點。他既然把<切韻>看成現帶方言的原始母語,那就可以放心的從切韻出發來解釋現代方言的變化。既不用考慮所擬測的原始形式的年代,也不用擔心方言材料的遺漏。因此,關於音類的分合,高本漢嚴格的以”歷史上的舊材料”為標準,然後用方言的差異來說明這種分合的理由並擬測相應的原始形式,即為”歷史上的舊材料”擬測具體的音值;這個音值。一要和”歷史上的舊材料”相合,二要能解釋從<切韻>到現代漢語各個方言的語音演變,三要能符合音理。這是一個漢語音韻研究中的重大突破。雖然他對<切韻>和現代漢語的各個方言的認識有些簡單化,但把<切韻>作為漢語史研究中聯繫古今的一個作業框架,這是合理的,有價值的。有了這樣的一個音系,現代漢語的方言大體上就有一個匯聚點,或者說為解釋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找到了一個比較方便的、有效的參照點,可以通過比<切韻>說明漢語發展的過程和規律。這是傳統的音韻研究無法達到的一個成就。或者說,這是時空結合的方法論原則優於單純研究時間的方法論的地方。


(錄自徐通鏘先生的歷史語言學第六章)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