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6期 2009/3/05出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有趣的客家農業氣象諺語

【文/楊燕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中國以農立國,幾千年來普遍過著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生活。其中因為種植作物的不同,植栽時間亦不同,因此根據天文及曆法發展出二十四節氣之歲時節令,自此之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及其他漁獵農牧等農事耕作,皆以此為遵循。在長期農耕生活中,先民將大自然的變化、四季更迭轉化成無數珍貴的諺語流傳後世。諺語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含括時令節氣、氣象
、農業、生活諺語等,僅用簡短數語即道出箇中精微。豐富的生活知識,是千百年來先民寶貴農業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人類無盡的寶藏。

  在客家諺語中農業氣象諺語佔了一大部分,農人們根據農業氣象諺語之提示及預告,提前做好準備-防寒、抗熱、遮風、避雨,以祈求農作物有最好的收成。

  「一日打赤膊,三日囥間角。」是指春天天氣時時刻刻在變,一天熱、三天冷;一天打赤膊,三天躲在家裡不敢出門。「一日霜,三日晴;三日霜,九九晴
。」是指下一天霜後會晴朗三天;連續三天下霜,就會晴天一段時間。「七月好倒竹,八月好砍樹。」農曆七月可以砍竹子,八月可以砍樹木。「七月落雨又起風,十只柑園九只空。」七月如果常刮風下雨,橘子就沒有好收成。十個橘子園
,九個會是空的。「七月頭立秋,早慢就有收」農曆七月才立秋,晚稻耕作時間非常充裕,因此二期稻作會有好收成。「三十暗,崩田崁,三十光,田等秧。」農曆年三十除夕陰雨,來年雨水必多,田崁都會因此而崩塌;除夕如果天氣晴朗
,來年風調雨順,就等插秧種地了。「三月三日雨,簑衣笠母礩到死;三月三日晴,簑衣笠母好上棚。」農曆三月三日下雨,這一季一定多雨,農人整個月都穿著簑衣戴著斗笠;三月三日晴天,這一季一定多晴天,農人就用不著穿簑衣戴斗笠,可以將簑衣斗笠放在棚架上了。「三月三,梅兒著黃杉。」農曆三月三日前後,是梅子採收的時節,所以說梅子穿著黃色的衣服。「三月三,擂槌鼓棍插得生。」農曆三月是天氣最和暖的季節,通常雨水又充足,萬物都容易生長,連擂槌鼓棍插了都會生。提醒農人適時栽種,不要誤了良辰吉時。「三月種芋,六月上土,七月毋好動,八月上碗公。」農曆三月種下芋苗,六月要培土,七月還不可以挖掘,八月就可以採收煮食了。「上晝蛤蟆,下晝雨;下晝蛤蟆,無點雨。
」上午蛤蟆叫,下午就下雨;下午蛤蟆叫,天就放晴了。「久雨聽鳥聲,不久會轉晴」一連下了幾天的雨,突然聽到鳥叫,不久天氣就會轉晴。「早楊梅四月八
,晚楊梅五月節。」早熟的楊梅在農曆四月八日採收,晚熟的楊梅在五月端午節採收。「交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立春天氣晴朗,就風調雨順,農夫耕作就不用花太多心思。「六月天公,家神牌會定動」六月天是農忙季節,非常忙碌,神桌上的祖先都不忍袖手旁觀,想下神桌來幫忙。「六月秋緊啾啾,七月秋慢悠悠
。」農曆六月立秋,節氣來的早,所以農事緊湊;如果七月立秋,農事就比較舒緩,可以正常耕作。

  接觸客家農諺,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客家諺語不僅傳承了客家語言文化的源遠流長,其中更是蘊含著許多至今仍然流傳的人生哲學以及生活美學。客家諺語的特性,是在傳承客家族群風格獨特的文化特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比起語言和文字爭端,更能默默地傳承客家文化的芬芳,而流傳久遠。因此--前賢先民的豐富文化遺產如此珍貴,成長在這一代的人,傳承客家文化的意義跟責任更是遠大。

  身為客家人,期望能真實地寫下紀錄,並企圖粗淺的介紹客家諺語的種類、性質及其特色,並用基礎的賞析來分享客家諺語之文學價值及前人之生活智慧,在客家文化及民間文學的傳承多一位筆耕者貢獻一己之心力。總之,客家諺語是傳承久遠的民族文化遺產,我們除了要加以保存和發揚光大之外,更應該適應潮流、承先啟後,以現代人的觀點創造新的諺語,將我們的智慧傳承交棒給下一代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