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6期 2009/3/05出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演講心得

【文/陳治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在這許多次演講中,我記得,最有印象的是由王嵩山老師講授的「客家博物館」這一部分,老師在講授中,提到客家博物館在成立、經營...等面向上,複雜
度是很高的,因為客家博物館的成立會有許多各界的聲音,為何成立?為誰成立
?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常常也會是許多人想針對的問題,因此在營建上、管理上就也提高了客家博物館營運的難度。

  在創立一座與民眾生活相關聯性高的博物館本來就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在政治、權力...等面向介入後便更是困難,並且在呈現此類博物館的時候,由於其貼
近生活,除了公部門的聲音之外,民眾的聲音也是不可忽視的,要呈現怎樣的內容?展示誰的地方知識?如何去呈現這些生活風貌?在在都是此類博物館很難掌握的部分。然而,民眾與展演的互動中,也是可以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在其中找出的新奇,藉由互動的過程中,磨合、調適,或許也是成為一個優良博物館的方式。因為貼近真實的生活,所以容易得到共鳴吧!

  參觀過許多客家博物館中,其中我以台北客家文化園區與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在台北三峽的客家文化園區的參訪中,導覽人員很熱心的與我們介紹了台北客家園區的興建史與其地方的歷史脈絡(很熱心,但是還是不知道在說什麼)。台北
客家文化園區的建築風格是由土樓作為接待的大廳,售票廳也在此,遊園動向也由此開始往二樓做動向設計,內部擺飾都以客家花布與桐花意向為裝飾。展示館中陳列著大台北地區客家的文、史與物,聲光媒體型塑的不錯,但是始終讓我覺得少了些客家原汁原味的感動,任何東西的是由人為來創造的意象,少與當地客家互動,說像展示館也不像展示館,博物館也不像博物館,園區所展示的東西若能與當地的客家社區或是文史工作者做一個結合,這樣才能知道「客家」是什麼
、北部客家人要的是什麼、園區欠缺的是什麼。

  再來談談六堆的客家文化園區,那兒跟我想像中的客家文化園區落差頗大。客家文化園區的占地寬廣,雖然現在還在建設,但已經有一部份在進行展演。到了客家文化園區,有導覽員帶著我們並解說展示空間,從看伯公、展覽廳到去看表演的會場,其實顯現出的「客家」並不鮮明,無法讓人可以輕易感受得到氛圍
,在整個導覽的過程當中,我並不了解為什麼最後要帶我們去參觀表演的會場,似乎像是在推銷租借場地一般。

  導覽人員告訴我們什麼是「六堆」,並且告訴我們為什麼需要有這樣一座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雖然在解釋過後我仍是不清楚),甚至將客家的很多元素都放進去導覽中,然而,這些導覽的內容多是被植入進去導覽員的腦子裡,我想,那天身為客家人的導覽員先生,或許也覺得那些內容中,與他的生活也是會有相衝突的部分吧!

  如果一座占地這麼龐大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希望可以做成像是生態、生活園區的型態,那麼就不該只是一昧地植入一定的想法與觀念,並且硬是要將所謂的「客家」賦予一個代表性的意象,例如在展覽廳中的「客家九香」,這九種花卉,真如是客家代表?抑或只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商品化形象?為了想要突顯客家的強度,而營造出這樣的意象,或許也是一件十分弔詭的事情。

  客家文化園區所要展演的、訴求的究竟是什麼?其展示的意義在哪裡?在這次的參訪中其實很難發現,在文化園區中遇到的民眾,多半也是家長帶著小孩兒到草地上奔跑玩樂為多,真正地想要去感受「客家」的民眾或許是少了的,如何營造出一種客家的意象?我想並不是六座傘狀的涼亭、客家的九種香花就可以交代的。

  觀看以上的兩個園區,其實有許多共通的問題。如,客家意象的塑造與傳承
,不僅是這兩個文化園區,其他的地方展示館往往都存在著這個問題,意象不夠明確,或是創造出來的一項不被當其他人所接受,就像北部客家園區的桐花、南部客家園區的夜合花一樣,但是南北的客家人絕大部分都不認為這些花足以代表客家,意象的扭曲,連當地人都無法認同了,更別說會有更多的參訪觀眾會來此地,收入也僅止於一次性參觀,無法帶來更多的再次收益,造成財源也不足,想拓展光規模或是增添硬體軟體設備也是財務吃緊。再者,這兩個園區內的精品部販賣的也都是向外面禮品廠商訂購的商品,這些商品其實在一般的網路上都找的到,與其他商品無差異性,所以無法現是其特色,一般參觀的旅客都是希望能夠購得一些相當有特色的當地或者是另類的物品,是在其他地方無法任意買的到的
,但是在這兩個園區內販售的商品可以說是相當雷同的,試問,南部的人會遠到北部、舟車勞頓後只為了買一個在南部就可以買的商品嗎?反之則北部也相同。

  最後,希望客家園區能發展成一個客家村的形式,在這個村中,都是由地方人士來共同打造,裡面的建築物不在是冷冰冰的新式建築或是客家土樓,而是帶有當地特色的建築,再由社區共同經營,這樣與地方協力治理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這樣具有地方特色之外,更會有琳瑯滿目的活動與商品。如此再注入「地產地銷」的概念,只有到當地才能購得,這樣更能讓更多的人來此體驗與感受當地客家生活與氛圍。讓第一次來過此地方的人,再為此地做正面的宣傳,如此,客家文化園區才不會被人家一直稱為「蚊子館」,多元文化差異性的展現,便是最好的寫照。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